【电缆网讯】3月1日,国家电网公司发布“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方案指出,国家电网全力推动新能源发展,促进能源供给清洁化。加快电网建设,“十三五”电网投资约2.4万亿元,建设坚强智能电网,保障新能源及时并网和消纳。加强输电通道建设,跨省区输电能力达到2.3亿千瓦,输送清洁能源电量比例43%,实现全国范围资源优化配置。
能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能源行业快速发展,已成为全球最大的能源生产国、消费国,有力支撑了经济社会发展。但是,我国能源结构长期以煤为主,油气对外依存度高,是全球最大的碳排放国家,能源清洁低碳转型要求紧迫。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为我国能源发展指明了方向,开辟了中国特色能源发展新道路。我们应遵循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积极应对碳排放带来的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坚定不移推进绿色发展,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持续推进碳减排,引领全球化治理行动。
国家电网公司牢固树立“能源转型、绿色发展”理念,加快电网发展,加大技术创新,推动能源电力从高碳向低碳、从以化石能源为主向以清洁能源为主转变,加快形成绿色生产和消费方式,助力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
全力推动新能源发展,促进能源供给清洁化。加快电网建设,“十三五”电网投资约2.4万亿元,建设坚强智能电网,保障新能源及时并网和消纳。加强输电通道建设,跨省区输电能力达到2.3亿千瓦,输送清洁能源电量比例43%,实现全国范围资源优化配置。加快抽水蓄能电站建设,“十三五”以来累计开工抽水蓄能电站21座、装机容量2853万千瓦,在运在建规模达到6236万千瓦,提升新能源消纳能力。2020年底,公司经营区清洁能源装机7.1亿千瓦,占比42%。其中风电和太阳能发电装机4.5亿千瓦,占比26%,比2015年提高14个百分点,利用率达到97.1%;21个省区新能源成为第一、第二大电源;风电和太阳能发电发电量5872亿千瓦时,减少电煤消耗2.5亿吨、减排二氧化碳4.5亿吨。
大力实施电能替代,促进终端能源消费电气化。全面完成北方地区“煤改电”任务,累计完成1063万户,助力打赢蓝天保卫战。加快电动汽车充电网络建设,建成覆盖176个城市的高速公路快速充电网络,搭建全球规模最大的智慧车联网平台,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贯彻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积极推动长江沿线港口岸电建设,累计建成岸电设施1203套,实现长江主要港口岸电基本覆盖。在民航机场、沿海和内陆码头大力推广以电代油,在工业领域推广电窑炉、电锅炉4万余台。近年来,累计实现替代电量8677亿千瓦时,相当于减少散烧煤4.8亿吨、减排二氧化碳8.7亿吨,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7%左右。
加强电力技术创新,促进清洁能源利用高效化。研发并全面掌握特高压核心技术和全套设备制造能力,实现清洁能源大规模、远距离输送。建成国家风光储输、张北柔直等工程,探索新能源友好接入和综合利用新模式。建设“新能源云”平台,提供新能源消纳分析、电源并网、补贴申报、交易结算等一站式服务。在新能源电厂并网与运行控制领域,累计完成科研项目800余项,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项12项,主导制定国际标准9项,主导或重点参与制定国家标准57项、行业标准57项,制定企业标准80项。
随着新能源快速发展和新型用能设备广泛接入,电力系统运行特性发生显著变化,需要统筹研究解决。一是处理好清洁发展与系统安全的关系。新能源、直流等大量替代常规机组,电动汽车、分布式能源、储能等交互式用能设备广泛应用,电力系统呈现高比例可再生能源、高比例电力电子设备的“双高”特征,系统转动惯量持续下降,调频、调压能力不足。电力系统亟需创新发展和技术升级。二是处理好清洁发展与电力保障的关系。风电和太阳能发电具有随机性,发电出力“靠天吃饭”,主要提供的是电量。近年来,我国用电需求呈现冬、夏“双峰”特征,峰谷差不断扩大,北方地区冬季高峰负荷往往接近或超过夏季高峰,电力保障供应的难度逐年加大。从运行实际看,满足电网高峰负荷需要,主要依靠的还是常规电源。在大力发展新能源的同时,既要统筹好常规电源发展,还要更加注重需求侧响应。三是处理好清洁发展与系统成本的关系。为适应“双高”、“双峰”形势下新能源并网和消纳,电力系统源网荷储各环节建设和运营成本都要增加。国内外研究表明,随着风光等电源发电量占比的快速提高,为消纳新能源付出的系统成本将会明显上升,新能源发电成本下降不能完全实现对冲。我国新能源资源与需求逆向分布,西部北部地区集中开发、远距离大规模输送,成本更高。另外,用能成本过低,不利于“能源双控”和节能降耗,难以支撑能源行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不利于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随着新能源大规模发展,要着力疏导能源供应侧成本上升与需求侧成本较低的矛盾。
面对新能源快速发展的机遇和挑战,国家电网要以更大决心、更强力度、更实举措,通过供给侧结构调整和需求侧响应“双侧”发力,解决“双高”、“双峰”问题,推动能源清洁低碳安全高效利用。
来源:电缆网
...【详细】改性聚苯醚的热性能、电性能以及机械性能更为优异,在电子电器、医疗器械、办公自动化设备、汽车仪表板、家用电器等领域应用广泛。
改性聚苯醚(MPPO)是用量最大的通用工程塑料合金品种,主要是由聚苯醚和聚苯乙烯共混而得。聚苯醚是一种热塑性通用工程塑料,其主要缺点是熔融流动性差、加工成型困难、成本高等,因此常通过改性来扩大其应用范围。聚苯醚的改性方法有化学改性和物理改性两大类,其中化学改性方法包括共聚、嵌段、接枝、溴化、磷酸脂化等;物理改性方法有填充改性、共混改性等,在改性聚苯醚实际生产中,通常是物理、化学两种改性方法联合使用。
随着改性工艺水平不断提升,改性聚苯醚产品种类逐渐丰富,目前全球改性聚苯醚产品品种达到180多种,其中常见的改性聚苯醚品种有PPO/PS、PPO/PA/弹性体和PPO/PBT/弹性体合金等。改性聚苯醚的热性能、电性能以及机械性能更为优异,在电子电器、医疗器械、办公自动化设备、汽车仪表板、家用电器等领域应用广泛。
根据新思界产业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改性聚苯醚行业市场深度评估及2021-2025年投资可行性咨询报告》显示,受技术限制,全球改性聚苯醚产能主要集中在美国、欧洲以及亚洲等国家和地区,其中美国是全球最大的改性聚苯醚生产地区,产能占比达到42%左右,其次为亚洲地区。从需求市场来看,改性聚苯醚需求主要源于电子电器、办公自动化设备、汽车等领域,我国聚苯醚市场以改性聚苯醚产品为主,我国改性聚苯醚在电子电器领域的消费占比最高,达到40%以上,其次为办公自动化设备。
全球范围内,规模较大的改性聚苯醚生产企业包括美国SABIC、美国GE公司、德国巴斯夫公司、沙特基础、日本旭化成等、日本三菱化学等。近年来,随着国家政策扶持力度不断加大,以及国内企业研发实力增强,我国改性聚苯醚行业内也涌现出一批具有一定竞争优势的优秀企业,例如中国蓝星股份、广州金发科技股份、鑫宝智能制造唐山等公司。目前我国已经掌握改性聚苯醚生产技术,也实现了改性聚苯醚规模化生产,但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改性聚苯醚行业仍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
新思界行业分析人士表示,改性聚苯醚是聚苯醚的改性产品,其热性能、电性能以及机械性能更优异,应用领域更加广泛,近年来,随着下游市场需求不断释放,改性聚苯醚行业规模逐渐扩大。受技术因素限制,全球改性聚苯醚产能集中度较高,尽管目前我国已经实现改性聚苯醚规模化生产,但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改性聚苯醚行业仍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
...【详细】众所周知,滴滴赴美上市后,马上就被下架了。于是面对出行市场巨大的蛋糕诱惑,一众网约车企业加班加点争夺市场,想要趁着这难得的机会下,抢点市场回来。
于是我们看到,各大网约车企业们,纷纷使出“绝招”,各种高额补贴上线,感觉像回到网约车市场诞生之初的“烧钱大战”。
那么这些企业们,真的抢到了滴滴的份额么?
近日有机构公布了数据,7月份,全国网约车监管信息交互平台7月份共收到订单信息77656.4万单,环比上升10.7%。
而滴滴出行7月订单量环比上个月增长13.1%,不仅如此,滴滴7月份增长量是最近几个月来的最好成绩,因为在今年的4月、5月、6月,滴滴订单量的环比增幅分别为0.9%、6.1%、-13.4%。
当然,有意思的是,在整个7月份,不仅滴滴的订单量上升了,其它平台也在上升,像曹操出行环比增长32.2%,如祺出行环比增长63.7%,首汽约车环比增长40.8%,享道出行订单量环比增长23.1%,神州专车环比增长21%。
而从各企业的订单量来看,7月份超过30万单的网约车平台共17家,与6月份相比,一下子增加了5家。
这说明什么问题?说明在7月份,整个市场被补贴激活了,整个网约车的订单量都大幅度上涨,其它网约车厂商之所以业绩大增,其实并不是抢的滴滴的,而是抢的更多的其它小平台的,或者发展的新订单量。
而滴滴虽然下架了,但影响犹在,毕竟很多人的手机中,这个APP还没有删除,还是可以使用的,且由于也推出了很多的补贴,比如老客户补贴,用福利激活用户活跃度等,所以大家依然在使用。
可见,其它厂商们要想把滴滴从网约车的老大位置上拉下来,还任重道远,同时其它厂商们要想缩小与滴滴的差距,还得继续努力,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变当前的格局的。
...【详细】近日,在IMT-2020(5G)推进组指导下,华为携手行业伙伴完成了全球首个5G高低频CA(Carrier Aggregation,载波聚合)技术的实验室测试,实现单用户下载速率5.2Gbps。此次测试结果意味着,CA技术在高低频协同上已获得技术验证,为毫米波未来大规模商用迈出坚实一步。
▊ 中国5G发展稳步推进,毫米波是未来5G深耕的重要领域
目前,中国已向四大运营商发放5G中低频段频率牌照,即Sub-6GHz频段,但高频率(即毫米波)频段则正在测试之中。
毫米波是指波长1毫米波至10毫米波,与sub-6GHz以下频段的5G系统相比,5G毫米波具有超大带宽、超低时延、超大用户容量三大特性,未来可与高清视频、AR/VR、工业互联网、车联网等下游应用结合,广泛应用于智慧厂区、智慧园区和智慧码头等场景,前景更加广阔。
随着高容量、高速率、低时延业务发展,通信频段必然会采用中低频+高频相结合的模式,5G的建设重心将向毫米波转移。
据公开资料显示,全球超130家运营商正在投资于5G毫米波技术,美国、日本、欧洲和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已经纷纷开始部署5G毫米波网络和服务。
国内方面,早在2020年初,工信部在《关于推动5G加快发展的通知》中明确指出,要结合国家频率规划进度安排,组织开展毫米波设备和性能测试,并适时发布5G毫米波频段使用规划;今年4月份,工信部发布的《5G应用“扬帆”行动计划(2021-2023年)》征求意见稿也提出,组织开展5G毫米波基站研发和端到端测试,加快技术和产品成熟。由此可见,我国为推动毫米波商用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 今年以来,5G毫米波技术日趋成熟
3月份,北京冬奥会国家越野滑雪中心已经覆盖了5G毫米波,中国联通、OPPO等厂商也已经完成了5G毫米波测试,而且获得了4.3Gbps的超高下载速率,即将到来的冬奥会可以实现多角度、无时延的观看比赛直播。
5月份,中兴通讯、中国联通、高通、TVU Networks等成功完成全球首次基于大上行帧结构的5G毫米波8K视频回传业务。
5月份,高通骁龙 X65 5G 调制解调器推出全新毫米波功能,支持毫米波频谱中更宽的 200MHz 载波带宽和独立(SA)模式下的毫米波。
7月份,高通宣布完成了全球首个支持 200 MHz 载波带宽的 5G 毫米波数据连接。这一里程碑由5月份宣布的 Snapdragon X65 5G 调制解调器-射频系统提供支持。
8月份,高通技术公司和中兴通讯成功展示了中国5G毫米波部署所要求的重要特性。
8月份,诺基亚贝尔在毫米波外场进行性能测试,取得高达924.4 Mbps的上行峰值速率。
8月份,中兴通讯完成全球首个毫米波外场DSUUU帧结构性能测试,测试结果显示单用户上行峰值速率接近920Mbps,下行速率达到2Gbps以上。在此基础上,9月1日,中兴通讯与中国联通合作成功完成全球首个基于DSUUU帧结构的外场毫米波大上行8K业务,成功验证了5G毫米波的超级上行能力,能满足未来众多5G行业应用的上行大带宽需求。
及至近日,也就是文中开头提到的,华为携手行业伙伴完成了全球首个5G高低频CA技术的实验室测试,实现单用户下载速率达5.2Gbps。
▊ 结合中继器部署5G亳米波网,有效降低运营成本
近日,据Mobile Experts的最新研究显示,大规模部署5G亳米波网的最佳方式是采用亳米波5G基站+商用中继器技术的组合,这与传统的仅部署亳米波5G基站相比,运营商可以将成本降低多达52%。
Mobile Experts的首席分析师兼创始人Joe Madden表示:“我们与多家移动通信网络运营商的基准测试均表明,毫米波5G网络的许可、光缆敷设和电力引入的成本均很高。而使用毫米波中继器在整个城市地区传播射频容量可以有效地大幅降低运营商的成本,更有利于部署5G亳米波网。”
▊ 毫米波技术商用步伐临近?
由于毫米波技术日趋成熟,可以预见在5G毫米波芯片与终端不断取得新进展的支撑下,5G毫米波的巨大潜能将逐步得到释放,将惠及广大消费者和越来越多垂直行业。
...【详细】从“注销支付宝学生账户骗局”到“社保诈骗”,相关电信诈骗方式的曝光接连登上热搜。
花样百出的电信诈骗手段让人们的财产安全受到日益严重的侵害。在一些大中城市,电信诈骗案件发案量在刑事案件中的占比甚至达到50%;电信网络诈骗大要案件频发,造成群众财产损失巨大。仅去年,全国电信网络诈骗案件涉及财产损失即达353.7亿元。
这也使得人们对未知号码愈发风声鹤唳草木皆兵。越来越多的人不愿意接听未知号码的来电,也有越来越多人害怕收到短信,因为不管这些电话短信自称来自何处,都藏着诈骗的可能。依托于互联网技术的诈骗,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一颗毒瘤,并呈现出愈演愈烈之势。
诈骗分子为何能够一直兴风作浪?面对新一轮诈骗的来势汹汹,反诈骗行动又该作何调整?
电信诈骗来势汹汹
电信诈骗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产生一种新型的诈骗形态。由于金融、通信行业的快速发展而出现交互领域后,诈骗分子借助移动电话、固定电话或者网络等现代化的通信工具,以电子银行和网络银行非接触式金融交易方式带来的漏洞为基础,才形成了这种全新的诈骗方式。
电信诈骗的最开始仅是通过移动电话、固定电话等通信手段实施,以发送中奖信息为主要方式。但是,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银行、金融业与网络信息技术等手段相结合,诈骗手段逐步升级,发展到骗取当事人直接汇款或者冒充银行、电信或者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等方式。
相较于过去,在多重技术的加持下,当前的电信诈骗也呈现出了日益智能、日益复杂、犯罪犯罪主体的组织化、集团化程度高,以及跨地域、跨境作案日益凸显等特点。也正是这些特点,使得骗子能够一直兴风作浪,大大加剧了打击犯罪和侦察破案的难度。
从日益智能和日益复杂来看,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电信诈骗的手段开始不断地与通信业、金融业、网络技术交叉和渗透。从最开始的邮寄刮刮卡中奖发展到手机群发短信、任意显号软件,再到租用国外服务器使用VOIP电话、利用黑客技术、木马软件盗取受害人信息、“透传”线路改号、便捷的网银功能等。
目前犯罪分子常用的诈骗手段已达40多种,并且其利用的都是和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信息,包括电话欠费、欠水电费、亲友遇到麻烦需要汇款、领导在外出差急需用钱、网购订单出现异常需要退款重买等等,并且把来电显示改为12315、10086、110、120等常见的业务电话,骗取受害人的信任。
比如此次央视曝光的“注销支付宝学生账户骗局”中,诈骗分子先是通过违法的渠道获取了很多学生的一些个人信息,给学生拨打电话,会告诉其姓名,身份证号以及学校的相关信息,目的就是为了能够跟你建立信任感。以教用户查询所谓的“学生账户”名义,查询“借呗”额度。所谓把“支付宝学生账户”清零,是将“借呗”里的贷款额度借贷出去,转成现金。
从犯罪犯罪主体的组织化、集团化程度高来看,电信诈骗已经从最开始的简单几人组成的小诈骗团队,到渐渐发展壮大到有严格的分工与合作、各司其职、使用化名的较为稳定的犯罪团伙。电信诈骗犯罪越来越组织化、集团化、专业化。
由于犯罪过程复杂,有改受害人来电显示、打电话发短、转账、取款等程序,涉及到运用高新信息技术以及跨地区犯罪等特点,电信诈骗犯罪大多是团伙作案,一般分为由技术、信息、通话、转账、取款等几个不同“部门”。
技术部门通常在境外租赁服务器,依托网络漏洞和不法营运商提供的网络平台,与传统通讯网对接,通过VOIP网络技术实施诈骗;信息部门负责购买、窃取个人信息以用于施实诈骗;转账、取款部门是以非法手段获取他人身份证号并开通网上银行账户。当事人上当受骗汇款后,嫌疑人立即在异地不同的银行网点迅速转移出赃款。
从跨地域、跨境作案日益凸显来看,经济的交流发展,国与国、两岸之间的交流越来越频繁和密切,同时也给跨境、跨区域作案提供了更加便利条件。随着国内电信诈骗犯罪的猖獗和涉案金额的飙升,警方加大了对电信诈骗犯罪的打击力度,犯罪分子在犯罪发展过程中积累的反侦察经验也日渐丰富。
台湾、东南亚等境外成为诈骗分子聚集地,只是以网络、电话等虚拟手段对境内组织进行单线联系操控,这也使得警方侦查过程中,线索很容易就此终断,迫使侦查工作无法继续。
就是在诸多利好因素下,电信诈骗成为现代社会的一颗毒瘤,其猖獗有目共睹,大面积地成高发态势,手段不断推陈出新,使人们防不胜防。并且,诈骗犯罪数额也越来越多,有的甚至高达上千万元,严重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破坏社会秩序和稳定的公害。
从事后追索到事前拦截
电信诈骗困境亟待解决。
在日益智能、日益复杂的社会中,电信诈骗犯罪主体的组织化、集团化程度也越来越高。加上跨地域、跨境作案特征日益凸显,侦察破案也日益困难。一是技术对抗存在技术瓶颈;二是资金流向在使用个人白户后难以追溯;三是大量抓捕案例牵涉国外,沟通成本过高;四是破案需要顾及人力成本。
因此,反诈骗势在必行,并且需要将重点从事后追索转移到事前拦截。就像是防范艾滋病一样,真正的核心是科普安全性行为,以及事前保护措施,事前拦截又至少可以从三方面入手:
首先,是对个人信息的保护。不难发现,在电信诈骗的过程中,个人信息泄露是重要一环。目前,个人信息被拿来销售的现象严重。各种私人信息作为商品在网络上销售已经不再稀奇。就像“注销支付宝学生账户骗局”中,诈骗分子能准确叫出目标对象的名字,身份证号以及学校的相关信息,可以说是毛骨悚然。
信息披露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严重影响了社会公信力,侵犯人民合法权利。个人信息的严重泄露,为电信诈骗分子提供了准确的诈骗对象,是用来蒙蔽受害人、使受害人信以为真的重要手段,使诈骗更容易得手,是电信诈骗犯罪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并使犯罪快速蔓延。
其次,祛除网络和电信诈骗的毒瘤还是一场技术之战。技术的两面性在数字时代日益凸显,技术的发展让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更高效,但是移动支付、场景化消费为人们提供便利服务的同时,也为不法分子作案提供了便利性。因此,就技术而言,唯有顺势而为用技术手段才能最大程度地降低技术被利用带来的侵害。
比如,电信、银行、网络借贷平台在用户注册和用户交易行为审核中加入多重的技术验证手段,当然不限于人脸识别技术,那么保护个人信用数据的“手指”或许就会夹得越紧。又或者公安机关可以与电信部门合作开发高科技的防诈骗系统,及时有效地预防和制止上电信诈骗犯罪。
无锡市公安局就曾与当地电信部门联合开发了防诈骗语音提示平台,该软件在电话网络内实时搜索批量群拨的VOIP嫌疑电话,一旦发现类似电话被事主接听,则在事主挂机后第一时间播放预警语音提示,避免事主上当受骗。无锡市公安局试运行该系统以来,电信诈骗案件大幅下降。
最后,是增强全社会防范意识。电信诈骗犯罪的防范工作是最节约社会成本的、难度最小的工作。事实上,电信诈骗犯罪分子之所以能如此猖狂,人们的防范意识不够也是很重要原因之一,包括因为贪图小利,或是因为犯罪分子掌握了个人信息而放松警惕,又或是因为缺乏电信科技领域一些新兴的生活常识,比如怎么用网银还转账,手机验证码的秘密性等。
因此,日常中相关部门多加进行电信诈骗犯罪的防范宣传、公安部门等及时公布最新的诈骗手段和预警信息提醒人们、加大普法宣传等将成为反诈骗事前拦截中尤为重要和迫切的一环。当前,反诈骗宣传不仅能在横幅上看到,甚至此前甘肃凉州的民警还与当地超市、商铺协商后将反诈骗标语印在了鸡蛋上,成为“反诈蛋”。
显而易见,反诈骗宣传的全面推进正在对整个社会造成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群众的反诈骗意识确实有了相当程度的提升。据公安部刑事侦查局副局长姜国利介绍,今年1至5月,全国共破获电信网络诈骗案件11.4万起,打掉犯罪团伙1.4万余个,抓获犯罪嫌疑人15.4万名,同比分别上升60.4%、80.6%和146.5%。另外,他们还成功劝阻771万名群众免于受骗,为群众挽回经济损失991亿元。
电信诈骗汹涌而来,安全成为一个不断变化的目标,每个人都必须保持警惕。
...【详细】新冠疫情的暴发打乱了经济生活节奏,人工智能凭借独特优势站上了抗疫的浪尖。无感通行、疫情问询机器人、AI测温、防疫指挥平台以及人类生活中的闲聊机器人等,都帮助我们的生产生活变得更加便捷有趣,这些也只是AI产业的一个个小小缩影。
回顾计算机技术发展的历史,我们发现,计算机、机器人等人类手中昔日的工具,某种程度上正在成为具有一定自主性的能动体,逐步代替人类进行任务执行与决策。然而,由于技术与业务要求之间的鸿沟,使得人工智能在产业落地过程中面临一系列的挑战与机遇。
本文将从人工智能产业应用、产业地域分布、挑战与应对、伦理、未来发展思考以及展望等角度进行行业分析。
01产业应用篇
2016年,以AlphaGo为标志,人类失守了围棋这一被视为最后智力堡垒的棋类游戏,人工智能开始逐步升温,成为政府、产业界、科研机构以及消费市场竞相追逐的对象。
人工智能的基础理论虽由来已久,但现阶段推动新一代人工智能快速发展并逐步落地产业应用的关键要素可归结为计算能力的提升、数据爆发式增长、机器学习算法的进步以及投资力度的加大四个方面。
图1:人工智能产业图谱来源:根据公开资料整理
人工智能产业链包括3个部分:基础层、技术层和应用层。
基础层:该层主要为人工智能基础技术提供计算能力支持,包括AI芯片、AI平台以及AI框架,典型的大型互联网公司和行业领头公司主要有谷歌、亚马逊、英特尔、IBM、百度、华为等。
技术层:该层主要是基于基础层设施进行开发后的通用性人工智能技术,是以认知与感知计算技术为代表的通用技术。其中,感知部分包括计算机视觉、语音识别和自然语言处理等,认知部分以知识图谱为主要代表。
应用层:该层以垂直行业的AI应用型公司为主,结合各行业应用,将人工智能通用技术封装成为落地的产品,包含具体应用场景的端到端式解决方案以及软硬一体化的产品。近年来,随着通用技术越来越成熟,大量技术层级的企业逐步转向应用层级,行业应用价值愈加凸显。
02地域分布篇
从地域角度看,人工智能企业多分布于京津冀、长三角以及珠三角地区,大致占比44.8%、28.7%、16.9%,代表城市有:北京市、上海市、浙江省、广东省、安徽省、江苏省、四川省等。
图2:我国人工智能企业都市圈大致分布来源:世界智能大会
03挑战与应对篇
在产业落地过程中,人工智能技术与企业需求之间的鸿沟不容忽视。企业用户的核心目标是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实现业务增长,而人工智能技术本身无法直接解决业务需求,需要根据具体的业务场景和目标,形成可规模化落地的产品和服务。在这个过程中,人工智能在数据、算法、业务场景理解、服务方式、投入产出比等方面都面临一系列挑战。
1.数据AI领域,数据是基础要素。与数据相关的流程主要包括:数据获取、数据治理以及数据标注。具体数据层面的挑战见下图。
图3:AI数据层面的挑战来源:中国人工智能行业报告
2.算法模型可解释性所谓“可解释性”指的是向技术使用者等解释人工智能模型做出的每一个决策背后的逻辑。从传统模型到新型算法,AI的复杂性逐步递增,促使人工智能算法的决策机制越发难以被人类理解与描述。很多人将大部分基于深度学习的算法想象成是一个“黑盒子”,也就是说认为模型不具备可解释性。相比较“黑盒子”而言,可解释性的AI对于深度神经网络的透明性有所增加,有助于向用户提供判断依据等信息,增强用户对人工智能的信任与安全感,同时也为事后监管、责任归属等环节提供有力依据。
3.业务场景的理解随着人工智能的行业化发展,待解决的业务问题从通用型场景向特定型场景过渡,单点问题向业务整个流程演进,从感知化到认知化的发展,业务场景的壁垒与复杂度越来越高。在这样的背景下,仅仅依靠算法技术的积累,难以满足对场景的理解要求。所以,AI算法需要经验与业务规则的结合。这种情况下,知识图谱技术成为关键所在。
通过知识图谱,可以更好地理解业务。通过建立统一的图谱来实现知识的融合,进一步加快推进人工智能的落地。
4.服务方式对于企业业务人员的根本需求,标准化的人工智能技术输出或者API调用的服务方式是不够的。厂商需要根据具体场景,在技术基础上提供定制化的解决方案,并封装为应用到业务系统中的产品,即“AI+产品”。另外,厂商需要提供持续性的业务运行服务,才可让AI产品真正发挥价值,以保证达到最终业务效果,即“AI+服务”。
5.投入产出比对于企业来说,在业务中落地AI技术应用,至少包括两个层面的成本:(1)芯片、算法平台等智能化产品;(2)引进算法工程师等人工智能方面人才。
目前,一些数据平台、机器学习平台的涌现,提高了人工智能建模的自动化程度,同时也降低了整个业务流程对算法工程师的依赖,AI应用的总成本有待降低。此外,未来算法的进步可降低硬件标准,也可促使成本的节省。
04AI伦理篇
人工智能伦理是一个跨学科的问题,需要通过跨学科的路径和方法来解决。因此,跨学科的参与、对话和交流在未来应对人工智能伦理问题是极为必要的。
此外,正如人类通过学习、社会交往等学习道德、法律、伦理等规范和价值,机器伦理也希望达成同样的效果。通过伦理标准的设定、执行、检测检验等,旨在希望以事前的方式让智能机器的自主决策行为尊重人类社会的各种规范和价值,并最大化人类整体的利益。
考虑到对于人类的行为,仅有人类的道德、法律来自律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一套外在的监督和制裁体系。将伦理嵌入人工智能系统并不能满足要求,还需要政府监管机构、社会公众等的共同参与,以事中或者事后的方式对人工智能系统的行为进行监督、审查和反馈,共同实现人工智能伦理,确保社会公平正义。
因此,人工智能伦理的实现,是一项全方位的治理工程,需要AI研发人员、政府、企业、社会各界以及用户共同参与,发挥各自不同的作用和角色,确保人工智能系统以尊重、维持人类社会既有伦理、法律等规范和价值的方式运作,带来最大化效益和好处的同时,也能够维护整个社会以及每一个个体的自由和尊严。
05思考篇
1.对于加速我国人工智能产业生态化发展,加快关键环节布局是关键(1) 核心平台方面:AI开源软硬件、公共服务以及基础数据与安全检测等平台的建设;(2) 能力创新方面:核心理论算法攻关、关键共性技术突破、AI专用芯片的设计研发、前沿技术的布局;(3) 产业应用推广:各领域不断深入研究、探索更多产业领域。
2.对于确保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健康快速发展,加快完善基础环境是重点(1) 人才方面:加强人才引进与培育政策,培养符合产业需求型人才,保障我国技术的原创性以及突破能力;(2) 资本方面:加大前沿研究、关键技术攻关、成果转移转化、平台建设以及创新应用的支持,优化创新型企业融资环境;(3) 监管方面: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伦理建设以及社会性问题的研究,加强伦理道德框架和监管体系建设,保障人工智能产业的健康和谐发展。
06展望篇
当前,国家战略的前瞻性引领、产学研用的协作创新、需求方面的大力牵引、生态系统的高度开放、政府的强力支持共同推动着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协同创新机制的发展,加快我国智能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
展望未来,基础设施的升级、从感知智能到行动智能技术的演进、应用场景产业智能化的发展,是值得关注的几大方向。
(1) 我国已进入5G商用时代,作为具备高带宽、低时延、广连接性的新一代通信技术,5G正在成为产业变革与万物互联的新基础;
(2) 考虑到能力范围、时间效率、成本等因素,单纯依靠机器完全代替人去解决问题并不现实,将人与机器作为整体去部署人机协同模式才是主流。所以,以人为主,由人来判断场景的需求和机器的能力,是未来实现机器自主判断场景、资源调度,并与人类协同发展的重中之重。
(3) 随着企业数字化以及产业数据基础设施的完善,产业互联网打通了产业链各环节的数据路线,以此为基础,人工智能应用将从企业内部智能化延伸到产业智能化,逐步实现从采购到制造到流通等环节的智能合作机制,提升产业整体的效率,实现产业互联网价值最大化,引导未来更多行业走向产业智能、互联发展。
参考文献
[1] 《全球人工智能产业地图发布》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
[2] 《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科技产业发展报告》刘刚.2019.5.
[3] 《人工智能》腾讯研究院、中国信通院互联网法律研究中心、腾讯AI Lab、腾讯开放平台.
火石创造原创文章
华为最近新发布的专利还真的是不少,比如刚刚曝光的“弧形显示器”。但是在这么多的专利中只有“可变光圈”让小黑眼前一亮。
那智能手机配备可变光圈会是什么样的体验,这次华为推出的新专利它到底有什么特别之处呢?
手机上的可变光圈是怎样实现的?
在手机上如何实现和相机上同样的摄影效果呢?这不,华为近日公布了一个新的专利——可变光圈,或许这个技术能帮助我们实现。
可变光圈到底是什么呢?简单来说,光圈是一个用来控制光线透过镜头,进入机身内感光面的光量的装置,它通常是在镜头内,表达光圈大小时通常用f值。打个比方:一个圆圈,打开的越多,进光量越多拍出来的照片就越亮,反之,照片亮度越暗。
▲ 设计师制作的3D渲染图
从华为官方公布的专利设计图看:初步方案是在后置相机模组上放置了至少6个光圈叶片,再通过叶片的旋转闭合,调整角度控制进光量,听起来就感觉非常的牛!
▲ 华为mate50系列渲染图
从渲染图可以看出正面采用了屏下前摄的全面屏设计、背部依旧是星环造型,不过有一个明显之处就是可变光圈的主摄放在了中间的位置。
说到可变光圈摄像头,其实最早在三星Galaxy S9就出现过,当时三星Galaxy S9配置了F1.5/F2.4两档可调节光圈,使用的是和华为该项专利差不多的原理。
不过,细细一看,三星的可变光圈是有明显的缺陷的——那就是只有两档可调节,不能像相机那样实现多档调节的功能。而华为的可变光圈似乎可以解决这个问题的,它通过配合快门对进入小型电子的摄像模组进光量进行调节。
这样做的好处就是可以带来多档位的调节功能,也解决了三星在两档可调节上的缺陷,让华为的可变光圈看起来更像一个传统的相机光圈。
华为新专利对摄影有哪些帮助?
上文中小黑说到的三星Galaxy S9可变光圈功能,再后来三星还是放弃了继续研发使用,毕竟将一个较庞大的组件放到手机很小的智能传感器上还是有很大难度的,假设在未来的某天华为该项专利真正应用到手机上,将会给我们带来哪些帮助呢?
以可变光圈对传统的相机摄影影响来看,可以给我们带来这些帮助:
首先,可以更好的适应不用场景需求。假如你在一个灯光较暗的环境下,想要拍出亮度高一点的照片怎么办?这时候只需要调节手机上的可变光圈,将光圈调的大一点,让进光量变多,这样拍出的照片亮度就会更亮、更清晰,影深也会变小。
其次,可以更好的控制快门速度。光圈越大的话,可以提高快门的速度,景深也会变浅。
相对于传统相机摄影的固定光圈,可变光圈对于手机摄影的帮助会有什么不同?
可以让我们拥有更好的创作自由度,假设你在一个环境很美的景点拍婚纱照,但是你想照片上除了把自己拍的美美的之外,还想留下景色在上面。
这时候,手机摄影的可变光圈调节就可以帮助你在拍清楚人物的同时还能兼顾背后景色,也就是说可以更好的调节背景虚化适应不同的场景需求。
其实,不管是相机上的可变光圈,还是智能手机上的可变光圈。对于用户来说,都是很好的体验和选择,只不过这次华为提前为我们带来了新体验。
就目前的趋势来看,手机拍摄模式已经逐渐开始趋向于相机拍摄模式,而拍摄质量的好坏也成为大家主要的关注点。
这次华为的可变光圈新专利未来是否会应用,现在讨论尚且为早,和小黑一起期待不久的将来华为可变光圈的正式应用吧!
图源:百度搜素、应用内截图、pixabay
...【详细】文/陈根
网络安全已成为数字时代老生常谈的话题。
虽然网络安全在互联网诞生的最初就已有概念,但是从过去的Network Security到今天的Cybe rSecurity,网络安全的内涵和外延早已不可同日而语。信息化、数字化在近年来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步入更高阶的数智化转型期,数字安全创新也将上升为数智时代的“内需”与“刚需”。
在这样的背景下,网络安全不仅关系到企业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更上升为国家战略,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当前,网络安全态势正变得愈发复杂:国内外网络安全事件频发,造成巨大损失;欧洲和美国一系列网络主权的宣言和行动,也凸显了网络安全挑战在全球范围内正在发生的深刻变化。
因而,全面认识网络安全在国家生存与发展的作用,在此基础上提出改进网络安全治理的对策建议,有效应对网络安全的挑战,也成为提升国家竞争力的一个不容回避的迫切问题。
网络安全关乎国家发展
当前,网络已成为继海、陆、空、天之外的“第五空间”。网络技术的发展及广泛应用也推动全球经济进入数字化时代,促使万物链接成为可能。数字产业成为第一大产业,而数据更像水、电、石油一样,与所有行业和所有人都相关,成为一种基础资源。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在线新经济迅速发展。
与此同时,网络安全成为网络的影子。哪里有网络,哪里就存在网络安全问题,快速发展的数字化进程也成为了数字化时代最大的挑战之一。当前,网络安全态势正变得愈发复杂,网络安全不仅关系到企业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更上升为国家战略,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
网络安全的“不安全”最直接表现在数据泄露和各类网络攻击上。在网络时代,确保国家信息安全,对于国家政治安全的重要性空前增强。信息安全一旦失守,将会对国家政治安全等带来严重威胁。然而,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演进,全球数据泄露以及网络攻击等网络安全事件频繁发生,造成重大损失。
根据CCID发布《2019年网络安全发展白皮书》,以2018年为例,全球安全漏洞数量和严重性创下历史新高,国内重大网安事件也几乎每月必现。据Cybersecurity Ventures预测,到2021年全球因网络安全事件导致的损失将高达6万亿美元/年。
事实上,通过互联网进行的信息窃取和信息破坏活动,已成为网络时代国家政治安全面临的一个新威胁。发动网络攻击的主体,一是从属于国家的间谍机构,二是与政府无关的黑客个人或组织。网络攻击的对象,则包括政府部门、军事单位等权力要害部门,重要企业、科研机构、社会组织等民间性质的单位。
据美国媒体报道,美国国会、政府大多数部门、企业和大学等,是黑客攻击的主要目标。事实上,任何与互联网有联系、有值得破坏和窃取的信息的组织,都可能成为黑客攻击的对象,而这将给国家政治安全带来严重威胁。
此外,欧洲和美国一系列网络主权的宣言和行动,也凸显了网络安全挑战在全球范围内正在发生的深刻变化。2013年,联合国首次明确了《联合国宪章》下的主权平等原则适用于网络空间的立场。然而,信息化、数字化在近年来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各国对于网络主权的守护与争夺也日益激烈。
在美国,在特朗普政府“美国优先”的路线下,“政策走向保守、战略转向收缩”的态势已然成型。从《出口管理条例》和《澄清域外合法使用数据法案》对数据流动的政府管制,到以网络安全、数据安全和意识形态潜在威胁为由,对华为、抖音和微信的制裁和禁令,均展现出美国在网络空间的重大政策转向。
2020年8月5日,美国国务卿蓬佩奥发起“清洁网络”计划,以期将中国的运营商、应用商店、应用程序、网络云和网络电缆排除在美国和其他国家使用的互联网基础设施之外。
在欧盟,2020年2月的《欧洲数据战略》、《塑造欧洲的数字未来》和《人工智能白皮书》集中提出了“技术主权”,在科技、规则和价值三方面强化了欧盟对网络空间的控制力和主导权,强调在网络关键技术、基础设施领域、规则制定和价值观上确保欧盟的自主性和选择的能力。
在新冠疫情的背景下,欧盟单一市场、供应链安全以及对欧盟外数字企业的依存度等问题越发突出,“欧洲数字主权”成为继“技术主权”之后的又一强力主张。
可以看见,互联网将世界联为一体,网络不分国界,全球性是互联网的首要特性。在这样的情况下,网络主权也成为网络安全的重要表现,是网络实力的组成部分之一。
网络安全是一种能力
数字时代下,尽管网络安全对于国家生存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但根据国际战略研究所报告,中国网络实力被“夸大”,薄弱的网络安全和情报分析拖累其网络实力。改进网络安全治理,有效应对网络安全的挑战,已成为提升国家竞争力的一个不容回避的迫切问题。
具体来讲,2020年12月,美国官员发现,俄罗斯对外情报局(SVR)攻击了太阳风(Solar Winds)软件,以入侵华盛顿方面的政府目标,包括美国商务部和财政部。在这样的背景下,国际战略研究所(IISS)研究员尝试将各国按照网络能力进行排名。
排名指标涵盖数字经济强大程度、情报和安全职能成熟度、网络设施与军事行动的整合程度。其结果是,只有美国被该智库列为“第一梯队”网络强国,而中国、俄罗斯、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法国和以色列是第二梯队。第三梯队包括印度、印度尼西亚、日本、马来西亚、朝鲜、伊朗和越南。
据IISS,美国独自位列第一梯队的原因在于它无与伦比的数字产业基础,它的加密技术能力,以及对敌人实施“复杂、外科手术式”网络攻击的能力。与中国和俄罗斯等对手不同,美国还受益于和其他网络强国的紧密联盟关系,包括它的五眼联盟(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伙伴。
IISS网络、太空和未来冲突专家格雷格?奥斯汀表示,媒体报道往往只关注了中国数字进步的积极面——例如中国成为人工智能全球领导者的抱负。根据该报告,中国聚焦于“内容安全”,即限制国内互联网上的政治颠覆性信息,这也许削弱了其对监管传输信息的实体网络设施的关注。
显然,安全的本质是一种能力,而不是一个产品,也不是一个过程。要提升网络安全能力,就需要把网络安全视为一个复杂巨系统问题进行统筹应对。从国家角度考虑,更应从增强能力、政府与社会共同参与协作以及完善国际治理三个方面寻找应对新挑战的支撑力量。
首先,强化能力建设。进入新发展阶段后的中国全面提速开展新型基础设施、工业互联网、智能城市等的建设,网络安全问题将愈发突出,尤其在互联网核心技术、核心元器件严重依赖外国和供应链的“命门”受制于人的最大隐患之下,而只有技术实力与创新能力技高一筹,才不会陷入被动。同时,还要在机制、政策、法律、人才、产业、资源、国际话语等的较量中力争上游,形成立体防御和以体系对抗体系的全面反制。
其次,全社会参与和协作。随着信息技术的创新发展,互联网已经从简单的娱乐、消费与信息交换工具,转向具有更复杂的思想表达与政治参与功能。网络已经渗入社会和生产的方方面面,而网络安全自然也涉及到社会生活和生产的方方面面。
“网络安全人人有责”并非一句口号,而是应对网络安全防线过长、网络安全威胁主体多样化的有力保障。政府、企业、技术社群、公民、组织等既担负应尽的责任,更要形成合力,相互配合。
最后,完善国际治理。面对网络安全这一复杂的全球性挑战,国际社会既要坚持联合国框架下基于规则的国际治理体系,秉承尊重主权、和平解决争端等《联合国宪章》的精神,通过共商实现共治。同时,还要积极创新,通过协商处置一些新出现的具体事件,探索国际法原则在网络空间的落地实施,探索真正适应技术发展、利于享受技术红利的新国际治理框架。
网络信息时代,网络安全与个人、企业乃至国家都休戚相关,随着信息技术的持续进化,网络安全挑战也在不断变化和增加。因此,网络安全治理也必须更快地进化和完善,只有这样才能经受得住实战的考验。
...【详细】就在上周,米粉们期待已久的小米 MIX4终于发布了,它的最大亮点莫过于其搭载的屏下摄像头技术。其实除了实现真·全面屏设计外,MIX4还带来了让人惊喜的“防丢失模式”。
这一功能的推出立马受到了大家的关注,群里的小伙伴看到这近乎“无敌”的防丢模式直呼“这个防丢功能真的行!”
但仅在该功能发布的三天后,小米官方就在官博发布了一则名为“关于取消防丢失模式无卡联网服务”的声明:因该服务技术方案不符合国家相关规定,尚未获准在手机产品中使用,因此将取消该服务。
小米的防丢无卡联网模式,到底有多“无敌”?
声明发布后,米粉大失所望,网友也议论纷纷,表示非常可惜。那么小米的防丢失模式到底是什么,用处真有那么大吗?
一般情况下,手机被盗后,小偷会立马取出SIM卡,以此降低用户通过手机定位、打电话等方式找到手机的可能性。对此,小米给出了针对性的解决方案,也就是这次推出的防丢失模式:通过MIX4内置eSIM的方式,即便小偷在取下SIM卡后,用户也可通过eSIM卡开启联网服务,远程定位手机位置。
不仅如此,围绕着“eSIM卡防丢失模式”,小米还衍生出了三大强加密功能。
如果不法分子想要通过关机来切断手机网络,eSIM卡防丢模式“不答应”,需要手机输入密码才能关机。
其次,拔出实体SIM卡后,内置的eSIM依旧能运作,实现“永不断网”。
最后,如果坏人想要将丢失的手机占为己有,那么在插入自己的SIM卡后,同样需要输入密码,因为SIM卡已经和机主的手机进行了深度绑定;同样的道理,如果不法分子想要利用你的SIM卡从事违法行为,插入其他手机后,同样不能使用。
遗憾“下架”的背后,与eSIM卡有重要关系
正如雷总所说:它的出现彻底解决了防丢模式!小黑也表示无比赞同,但为何仅在三天后,这一功能就被“下架”了呢?
归根结底,这一功能被取消还是因为eSIM。现阶段,eSIM普遍被运用于智能手表/手环、共享单车、智能水表等领域。小黑第一次听说eSIM卡还是在Apple Watch上,蜂窝版Apple Watch可以使用eSIM卡,脱离手机进行打电话、上网等操作。
申请支持智能手表的eSIM,与申请SIM卡的流程一致,例如需要本人带上身份证进行实名制认证。同时,eSIM还具备占用空间小、方便等优点,照理来说成为手机标配也是理所当然,但为何在国内迟迟得不到普及呢?
原因有这几个,首先是因为手机中的eSIM相对手表等设备的eSIM卡有着更高的自由度,因此小米MIX4才能把eSIM玩出花样,让其成为防丢模式的核心。那么这就造成一个问题,在移动营业厅办理SIM卡的标准是符合法律规定的,而手机中的eSIM卡在此基础上,还能通过远程OTA对配置、信息进行更改。
在OTA写入信息的过程中,谁都不能保证安全性,如果坏人利用这一点盗取用户信息,可能会让一件好事变成了坏事。国家为了杜绝这一情况发生,叫停小米利用eSIM卡实现更严密的防丢失模式也在情理之中。
除此之外,国家为了严厉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等违法行为,推行了“断卡行动”:凡是出售、出租、出借本人电话卡涉嫌电信网络诈骗等违法行为的,公安机关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并推送相关部门纳入信用惩戒。
一方面,“断卡行动”在严惩利用电话卡诈骗的行为,另一方面它也在保护大家的上网安全。现阶段,eSIM卡并没有获得完善的法律监管,如果消费者使用的厂商的这一功能,过程中发生了问题,最终到底归谁的责任,就成为了一个难以划分的标准。
其实,小米利用eSIM推出的全新防丢失功能,本质上是在完善现有的利用网络实现手机定位的操作,拿掉了eSIM后,防丢失的效果自然会大打折扣,不过从更长远的角度来看,也是一种无奈之举,毕竟如果大规模投入使用,也会波及到一些对手机操作不熟悉的老年人。
不过,小黑还是希望有朝一日,eSIM在基于安全的基础上,能够得到普及,并期待厂商能够带来除防丢失功能以外的更多玩法。
图源:谷歌、微博、微信、小米发布会
...【详细】日前,中通、申通、圆通三家公司发布公告称,从9月1日开始,全网派费每票将上调0.1元。看似只是上调了一毛钱,但这是在向市场传递一个信号,那就是快递行业的派费涨价要开始了。众所周知,每年到“双11”之前,快递公司都会试水地开始上调快递费,前期都是微调来试水,看看市场的反响如何,如果反响不大,后续继续上调的可能性也会加大。当然,这次上涨派费,其实是为了“笼络”住自己的快递员,毕竟马上进入“双11”节奏,还需要大量的快递员来送货。
众所周知,今年顺丰的日子不好过,业绩缩水很厉害,一定程度上就是行业的价格太低,直接拉低了自己的定价区间,从而降低了利润率,再加上一些其他方面的投入和揽单能力的下降,造成业绩的大幅滑坡。
而其他竞争对手的日子因为极个别的超低价快递公司的搅局,也让自己的订单量和单价都难以得到增长,不同程度地出现了一定的下滑。“野蛮人”通过价格优势,在市场上占据了极为有利的位置,但是因为存在着“倾销”的嫌疑,最终被约谈,甚至在一些地方被抵制,最终极度便宜的单价也被禁止,市场才略有好转。
这一次,“三通”率先开启了涨价模式,那么下一步谁家还会跟进呢?韵达,顺丰,百世汇通会成为下一个涨价的快递公司吗?理论是确实如此,估计跟进的可能性极大,毕竟要留住人,就需要一定的付出。有快递员表示,自己一个月可以派1.5万票,一票0.7元,如果派费上调0.1元,每个月的收入将会增加1500元。还有快递员认为,公司上涨派费与快递员群体权益保障政策息息相关。如果上涨的派费直接发给快递员,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快递员的流失,对于快递小哥频繁跳槽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有人在细算一笔账,上涨0.1元的派费,对快递员意味着什么?最简单地看就是每个月增加1到2千元。不要小看这1、2000元的涨幅,对于快递员的吸引力还是非常大的。众所周知,富士康为了吸引一个成熟的产业工人,给出的奖金奖励已经上万元了,只要能够干满需要的时间,出工时间符合标准,就可以拿到这个奖励。而对于快递公司而言,快递员就是自己的资本,如果没有好的收入体系支撑,那么很多快递员就会去跑腿、去送外卖,而不愿意去送快递了。没有人员支撑的快递企业如何能够运转下去?很显然,不是简单地招揽几个快递加盟点就可以满足需求的。就如同,我们看到现在洗车行业就很难招揽到洗车工,基本都是夫妻店、家族干,因为收入低,很多洗车工干几天就不干了,原因也是如此。
快递企业给快递员增加派单费,就是希望能够留住人,进而为即将到来的“双11”派单高峰期储备足够的人手。目前的快递行业,价格恶性竞争还存在,在“价格战”的影响下,快递公司一边要增量占领市场份额,一边要压缩成本维持利润,快递员们身处其难免受到影响。但是,如果不给快递员足够的薪水保障,又留不住人,无奈之下,快递企业只有从自己的利润中分出一小部分来补贴快递员。但这样也容易造成快递企业的利润不高,市场竞争能力不强。
其实,这次快递公司上涨派费,与此前颁布的快递员群体权益保障的政策也是息息相关。今年7月10日,交通运输部、国家邮政局等7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做好快递员群体合法权益保障工作的意见》指出,将制定《快递末端派费核算指引》,督促企业保持合理的末端派费水平,以稳定快递员的收入水平。值得关注的是,目前各大快递公司的一线作业员工一直短缺。招不来人,只能提高派件的价格,才能吸引到人员入职。
增加派单费,对于快递公司来说,也是有苦衷,由于快递单件利润下降,导致只有扩大单量才能维持快递员和末端网点的利润。快递员为了提高效率,会将包裹直接放在驿站或者快递柜。然而,这样的做法损害了用户体验。用户也非常恼怒快递件不能送货上门,而是直接放到菜鸟驿站或者快递柜中,无形中又增加了用户的取件成本和时间成本,让用户也是颇为不满。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快递公司目前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装作看不见,或者模糊了事。长此下去,也不是一个办法。尤其是当“双11”大量订单涌现的时候,取件问题也是迫在眉睫的。毕竟,即使菜鸟驿站也不会容纳太多的物件的。
...【详细】VR/AR行业相关公司:Oculus、SONY索尼、HTC、Valve、SAMSUNG三星、Microsoft微软、暴风魔镜、乐相科技、Antvr蚁视、3Glasses、MI小米等。
本文核心数据:中国VR/AR行业相关政策汇总、中国VR/AR行业市场规模、中国VR/AR行业各领域支出占比
政策推动行业发展
2016年以来,我国相继出台产业政策支持VR/AR行业发展。2018年12月,工信部发布《关于加快推进虚拟现实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从核心技术、产品供给、行业应用、平台建设、标准构建等方面提出了发展虚拟现实产业的重点任务。而“十四五”规划也指出,要将VR/AR产业列为未来五年数字经济重点产业之一。
除了国家层面政策支持,各地也纷纷出台相关政策支持本地VR/AR行业发展。比如南昌市将虚拟现实产业作为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的重要抓手,明确提出要打造世界VR之都的发展目标。相继出台了《南昌市虚拟现实产业发展规划(2019-2023年)》、《关于加快VR/AR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修订版)》等政策。
行业高速发展
狭义来看,虚拟现实(VR)与增强现实(AR)彼此独立,现阶段两者在关键器件、终端形态、应用领域上存在差异,VR通过隔绝式的视觉、音频和交互内容带来沉浸感体验,侧重于游戏、视频、直播与社交等大众市场,AR强调虚拟信息与现实环境的无缝融合,侧重于日常信息提示和工业、军事等垂直应用。广义来看,VR包含AR,且两者可以实现不同程度的混合现实(MR)。
在政策的大力推动下,我国VR/AR行业市场规模近年来保持高速增长。根据赛迪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VR/AR行业市场规模达到413.5亿元,同比增长46%;随着技术日趋成熟,VR/AR在各领域的应用逐步展开,预计2023年我国VR/AR行业市场规模将超过千亿。
大众消费领域支出最多
从行业应用来看,VR/AR在商贸会展、工业生产、地产营销、医疗健康、教育培训、文娱休闲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未来随着VR产业链条的不断完善以及丰富的数据累积,VR将充分与行业结合,由此展现出强大的“飞轮效应”,快速带动行业变革,催生出更多商业模式并创造更多的商业价值。
B to C大众消费领域(VR游戏、AR游戏、VR视频等)是VR/AR行业支出最大的领域,根据IDC数据显示,2020年B to C大众消费领域VR/AR支出占比为52.0%。而B to B商用消费领域增长速度较快,随着VR/AR技术的进步,VR/AR有望在商用消费领域产生更多应用场景。
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
...【详细】
疫情带来的销量像是给PC巨头们打了一发兴奋剂。但是随着疫情周期的拉长,供应链紧张的问题又尚未解决,这一波增长隐约危机四伏。
上周四美股盘后,戴尔(2022财年第二季度)和惠普(2021财年第三季度)都公布了截至7月末的季度财报,总营收平稳增长,无惊无喜。
报告期内,戴尔营收和EPS(Earnings Per Share,每股收益)均超华尔街预期,但净利润跌了不少:
总净营收创新高,达261.22亿美元,同比增长15%,超分析师预期的255.5亿美元;
实现营运利润13.72亿美元,同比增长21%;净利润为8.80亿美元,相较去年同期下降20%;调整后税息折旧及摊销前利润(Adjusted EBITDA)为33.31亿美元;
非通用会计准则下的摊薄每股收益(Non-GAAP Diluted Earnings Per Share)同比增长17%,为2.24美元,超过预期的2.04美元近10%。
惠普在财季内营收不及预期,增速放缓:
总营收同比增长7%达152.89亿美元,未达此前华尔街预期的159.2亿美元;
营业利润为13.81亿美元,同比强势上升77%;净利润为11.08亿美元,同比大涨51%;非通用会计准则下(Non-GAAP)净利润增长了 71%,达到 12 亿美元。
非通用会计准则下的摊薄每股收益为1美元,超过华尔街预期的0.84美元。
对两大传统巨头当季的业绩表现,投资者依旧忧虑重重。
财报发布后,戴尔和惠普的股价在盘后交易中双双下跌。纽交所开盘前,戴尔股价下跌 4.9%至98.55美元/股,惠普股价则下跌约 3.5%至27.89美元。截止周五收盘,戴尔股价为96.95美元,惠普为28.92美元。
在财报发布后的电话会中,戴尔和惠普都表示,供应链紧张导致的零部件短缺将会持续,订单积压的情况暂时没有得到缓解。
“我们预计全行业的供应短缺,特别是IC的供应短缺将持续到2022年。”惠普CEO恩里克·洛雷斯(Enrique Lores)在电话会中说。“积压订单每个季度都在增长。这确实是由于消费者端对PC的强烈需求驱动的,我们预计这将继续下去。”
成立于1939年的惠普与成立于1984年的戴尔,IT行业的两大老兵,错过移动互联网的浪潮,失意在过去的十年甚至二十年。疫情期间,居家办公、在线教育、影音娱乐的需求推动了PC等数码电子产品的销售暴增,PC制造商们迎来又一次高光时刻。但是上游供应链问题依旧严峻,在危机和机遇并存的关头,如何凭借战略优化稳固增长?
在这背后,更大的问题是,热潮会结束,但是消费端工作和生活模式的改变对IT业产生了更深远的颠覆,云计算、数字存储的要求在变革。这样的背景下,老牌科技公司能否顺应浪潮的方向,找到新的增长点?
PC热度不减,供需关系失调
据调研机构Canalys追踪,今年第二季度,全球PC市场出货量增长13%,市场排位格局未有太大变化。
联想市占率为的24.3%,依旧占据第一的位置 ,出货量连续第三个季度超过2000万台,年增长率为14.7%。惠普以22.6%的市场份额位居第二,出货1859万台,但增长平缓,只有2.8%, 主要由于欧洲、中东、非洲和日本市场的增速下降。戴尔依旧是市场老三,市占率为17%,出货1398万台,年增长为16.5%。苹果和宏碁也以两位数的增长位列前五,出货量分别达到了641万和602万台。
全球PC市场份额前五分别是:联想、惠普、戴尔、苹果、宏碁 图片来源:Canalys
看财报数据,戴尔主要业务线分为两条:客户解决方案(Client Solutions Group ) 和基础建设解决方案(Infrastructure Solutions Group,ISG),外加旗下云计算软件和硬件虚拟化服务商VMware。其中,CSG包括硬件产品,包括PC、平板、品牌外设以及附带的软件和服务;ISG是戴尔的服务器和网络业务。
按业务区分,本汇报财季内,CSG业务是增长的主力军,较去年同期营收上升27%至142.63亿美元,占总营收的54.6%。与上一财季有明显差异的是,消费者板块销售达到106亿美元,达到32%的年增速,而商用板块销售额为37亿美元,同比增长17%,不及上个财季42%的年增速。
戴尔CSG业务逐季增长情况 图片来源:戴尔公司财报
相较之下,戴尔一直对ISG业务寄予厚望,希望借此脱掉“PC制造商”的帽子。从全球市场数据来看,戴尔在服务器市场也确实一直处于领先地位。调研机构IDC在6月发布的今年第一季度全球服务器市场报告显示,戴尔售出48.9万台服务器,同比增长3.2%,占全球市场出货量的17.5%,位居第一。但在财务表现上,ISG业务一直疲软,没有太大起色,本财季营收为84亿美元,年增速只有3%。
戴尔ISG业务增长平缓 图片来源:戴尔公司财报
惠普两大业务支柱分别是个人系统(Personal System)和打印机业务(Printing),在汇报财季中,个人系统(包括台式机、笔记本、工作站等)贡献了68%的营收收入,104.06亿美元,年增长为0.4%,实现8.69亿的营业利润,营业利润率为8.4%,提高了2.9个百分点。
对于个人系统业务营收增长的停滞,面对分析师提问,CEO恩里克·洛雷斯在电话会上归因于三点:
惠普的ODM外包模式,让惠普在零部件短缺,商品供不应求的情况下更为脆弱,现在公司正在拉近与零部件供应商之间的距离,希望尽快弥补供需差;
惠普产品线广而复杂,零部件在不同产品之间的调用尚未优化至最佳状态;
公司内部正在组建一个新的ERP系统进行订单和零部件管理。
作为全球最大的打印机服务商,惠普的打印机业务部门依旧撑起近半壁江山。业务营收为49亿美元,同比增长24%,营业利润为8.57亿美元。虽然业绩随着换机潮在增长,但是整个打印机行业近些年面对“无纸化办公”、“绿色环保”的声音,江河日下的局面并未改变。
惠普两大业务线在本财季内业绩表现 图片来源:惠普公司财报
在两家公司主力的PC业务上,戴尔当季体现的增长性高于惠普。应在财报发布后,摩根士丹利对惠普股票评级从增持下调为持有,并下调目标股价。该机构分析师Katy Huberty在报告中表示,她更看好戴尔表现,重申了对戴尔股票跑赢大盘的评级,“随着商用电脑需求的复苏,预计公司份额上升。”
寻找新增长点,但步伐缓慢
不可否认的事实是,无论是戴尔还是惠普,在公众心中总是以“传统型科技企业”形象出现,星光远不及亚马逊、谷歌、 Facebook、特斯拉等与创新创业更近的科技标杆,与智能设备、移动互联网、AI等新型技术也相距甚远。在传统强势领域,如PC、服务器、打印机等,他们更多是在“守业”而非高速增长。
在业务层面,两者各自对复杂的业务线开刀,艰难转型。
戴尔的转型是从一系列极具前瞻性的财务操作开始的。2013年,在个人电脑市场疲软,戴尔业务缩水的情况下,以250亿美元私有化。2016年,戴尔以670亿美元完成对数据存储公司EMC的并购,此次交易让戴尔举债500亿美元,但是成功吞下了EMC的企业存储和云计算业务。2018年,戴尔反向收购DVMT追踪股票(为收购EMC而设立,与EMC持有的VMware股份相关联)“借壳”在纽交所重新上市。
现在看来,戴尔市值740.04亿美元,VMware市值620.8亿美元,得益于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浪潮,这相比8年前戴尔退市时的身价,已经是水涨船高。今年4月,戴尔宣布将剥离81%VMware的股权给股东,来削减自己的债务。这场预计在今年第四季度完成的交易将简化戴尔的资本结构。
这一番折腾,戴尔借助私有化的灵活性完成了对EMC的收购,从一个以直销模式起家的PC厂商向企业级IT与云业务领域转型。重新上市又成为被戴尔视为发展的加速利器。
在自身业务层面,戴尔也在从设备厂商向服务商走。近几年,亚马逊、微软、阿里巴巴等云巨头的扩张抢走了传统IT厂商的蛋糕。跟着云计算时代潮水的方向,今年5月,戴尔发布了新品牌APEX,提供按量使用计费的基础设施服务和云服务。并且发布了针对行业性的边缘计算解决方案的一系列产品。
图片来源:戴尔官网
再看惠普的基本面。PC市场,与联想的拉锯战尚未结束,而且略逊一筹。打印机市场虽然随着混合办公模式以及PC市场的火热略有复苏,但是在“数字化”、“无纸化”的大趋势下,并无高增长性。前几年声势颇大的3D打印机如今看来远未到爆发点。
作为硅谷最老牌的科技公司之一,惠普在近40年的发展中,竞争对手换了一拨又一拨,经历过数次转型,但是在业务结构变化、经营震荡中,并未等到拨云见日的时刻。
2015年,惠普一拆为二,分为负责经营个人电脑和打印机业务的惠普公司(HPInc)和专注于数据存储、软件和企业服务的惠普企业(HPE),即慧与。拆分后的慧与目前在全球服务器市场拥有15.9%的市场,出货量排名第二,逊于戴尔。
两家久经沙场公司如今不在科技行业的风口浪尖,但江湖总有些他们的“新故事” 。这两年暴增的PC需求让戴尔和惠普在自己的传统强势领域焕发了新鲜活力,但是一旦浪潮过去,如果没有在其他高增长领域的排兵布阵,这样的活力恐将难以维系。
作者 | 陈文琦
如今,芯片动辄数以亿计的晶体管数量和复杂程度都预示着,系统复杂度将拉开芯片设计产业的新时代。而人工智能将会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以机器学习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手段,将改变芯片设计和验证的方式。
数字经济正从数字化迈向智能化新阶段,未来十年,智能经济将成为产业发展的核心。在百度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彦宏看来,“产业智能化在每一个领域都会发生。”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的发展方向全部指向了智能化,“人工智能+”逐渐成为产业结构升级的驱动力。在智能化产业趋势下,利用人工智能进行芯片设计也逐渐成为行业研究的热门方向。
早在2020年4月,谷歌AI团队便描述了一种基于机器学习的芯片设计方法。Google Brain总监Jeff Dean指出,某些情况下,机器学习会做出比人类更加精准的决策,例如规划芯片中的电路布局。该技术能够极大地缩减研发设计周期,自动生成芯片布局方案,并且在功耗、性能和芯片面积(PPA)等关键参数指标上都有不俗的表现。
而前段时间,据Wired报道显示,三星(Samsung)下一代Exynos处理器将采用AI进行芯片设计,人工智能设计软件(DSO.ai)由新思科技(Synopsys)提供。这些芯片在设计完成并量产后,将会运用到三星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中,并且有部分还将供货给国产手机厂商。这就意味着,未来我们将有机会用上搭载由人工智能进行芯片设计的智能终端产品。
事实上,在利用AI设计芯片方面,三星只能算后来者。谷歌TPU(张量处理单元)采用人工智能优化;英伟达利用人工智能技术生产GPU和云计算TPU平台。这无疑都在传递同一个信号,即芯片设计即将走向人工智能时代。
AI正改变芯片设计方式
跟随着摩尔定律的逐级演进,芯片内部的复杂度和集成度都呈指数级增长,芯片设计的难度也大幅度提升。传统EDA工具的发展越来越跟不上日益增长的芯片设计规模和市场需求。业界一直在探索更加有效的方案,来提升芯片设计的效率,降低设计门槛。
“未来十年,AI(人工智能)将会成为芯片设计效率提升1000倍的关键。”新思科技CEO Aart de Geus认为,传统摩尔定律已经达到物理极限,制造工艺逐渐朝着异构集成、系统级封装、Chiplets等方向发展。如今,芯片动辄数以亿计的晶体管数量和复杂程度都预示着,系统复杂度将拉开芯片设计产业的新时代。而人工智能将会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以机器学习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手段,将改变芯片设计和验证的方式。
在传统EDA设计工具中,芯片架构探索、设计、验证、布局布线等工作的人力占比巨大。为大幅削减人力物力、缩减设计周期,EDA设计工具逐渐朝着智能化趋势发展。利用深度学习、强化学习等人工智能手段和方法,吸收过去的设计经验和数据,形成智能化EDA设计的全新方法论。智能化EDA设计能够有效减少人力投入、缩短设计周期、提高芯片设计及生产的性能和精度。
以芯片布局布线为例,作为芯片设计最复杂最耗时的步骤之一,芯片布局布线需要综合考虑功率、性能和面积(PPA),还需注意密度和布线拥塞等方面的限制。对于工程师来说,网表图节点数量庞大、网表图放置的网格粒度以及计算产生的高昂成本都是芯片布局布线的难点,需要数周的迭代才能找到满足多项设计标准的解决方案。
芯片布局布线
按照谷歌论文的说法,利用人工智能仅需6个小时便能完成芯片的布局布线工作,同时在不违背布局密度和布线拥塞的前提下,节省面积、提高信号完整性和稳定性,从而提高芯片可靠性。除芯片布局布线外,谷歌Apollo项目还将人工智能引入芯片架构探索,为芯片高效优化架构提供了新的框架。
正如前面所说,人工智能正在影响甚至改变着芯片设计的方式。三星、英伟达等芯片制造商都在积极跟进人工智能驱动的芯片设计,缩短自身产品迭代周期,力求提升自身行业竞争力,以时间和技术博得市场先机。而对于EDA厂商而言,开发以AI为内驱的EDA工具,加速EDA芯片设计智能化,成为其抢夺市场的核心战略。
EDA智能化趋势
EDA智能化趋势愈演愈烈,新思科技、楷登(Cadence)等EDA知名厂商纷纷下场,开始了一场以人工智能为基础的EDA市场争夺战。这其中包括AI Outside和AI Inside两方面布局,前者是通过EDA工具完善AI芯片的设计;后者将AI算法与EDA工具结合,优化芯片设计。
对于新思科技而言,该公司于2020年初推出了DSO.ai技术,将AI引入EDA工具,提高芯片设计的抽象层次,降低设计难度和门槛。受到DeepMind AlphaZero的启发,新思科技DSO.ai解决方案利用人工智能和推理引擎,在芯片设计的巨大求解空间内观察设计演变,并随时调整参数和流程,通过强化学习来优化PPA,提高芯片设计生产效率。
对于新思科技推出的人工智能EDA方案,三星设计平台开发部执行副总裁Jaehong Park也表示:“原本需要多位设计专家耗时一个多月才可完成的设计,DSO.ai只要短短3天即可完成。”
除三星之外,新思科技又与瑞萨电子(Renesas)展开了合作,将DSO.ai设计系统引入汽车芯片设计。
此外,新思科技还与IBM Research人工智能硬件中心密切合作,共同研发AI优化算法、计算加速器及其技术架构,并提出了2029年将AI计算效率和性能提升1000倍的宏大愿景。
新思科技DSO.ai优化芯片PPA
而对于另一家EDA巨头Cadence,其布局布线工具Innovus内置AI算法及神经网络算法,在混合摆放、快速布局规划、时序压降优化、光刻坏点修复等方面提供了完整的解决方案。此外,该公司还发布了Cerebrus技术,直接集成到楷登工具链中,可用于芯片设计的全部流程,协同工程师一起对芯片功耗、性能和面积等进行优化。Cerebrus采用机器学习技术来推动Cadence RTL-to-signoff实现流程,生产力提高十倍,设计实现PPA结果也有20%的提升。其增强学习模型可移植可重复使用,实现了自我优化循环。
今年,芯华章也发布了EDA 2.0白皮书,提出后摩尔时代EDA全新的设计方法学,解决设计难、人才少、设计周期长、设计成本高等问题,用智能化的工具和服务化的平台来缩短芯片需求到应用创新的周期。其中,自动化和智能化的发展路径覆盖了从芯片设计需求分析、芯片架构探索、设计生成、验证、物理设计等一系列的流程。
在以人工智能为驱动的智能制造趋势下,芯片设计等半导体上游产业面临着智能化转型。芯片复杂度和集成度不断提升,EDA设计工具也在不断更新升级,融合更多新的技术,以满足芯片市场对更快更小的追求。无论是国外巨头,还是国内新秀,都纷纷布局AI设计芯片,助力EDA工具从自动化走向智能化。
人与人工智能
一直以来,人工智能都饱受争议,对于人工智能的信任和取代危机长期存在。诚然,用人工智能设计芯片将成为未来的趋势,但这并非万能药。如新思科技人工智能实验室主任廖仁亿所说,人工智能是EDA未来的终极形式。既然是终极形式,那就意味着当前阶段还没有完善和成熟,还不具备取代人类的能力。
综合而言,人工智能与人类智能相结合才是芯片设计发展的大势所趋。一方面,现阶段,人工智能EDA设计平台都是基于现有数据进行算法训练,只能针对布局布线、架构探索等部分步骤进行,具有很明显的局限性,无法完全脱离人类工程师。
人工智能驱动的芯片设计还不具备完全自主决策的能力。芯片设计流程的复杂性要求每一个步骤都必须得到最佳结果,否则便会面临流片失败的巨大损失。因此,在这些流程中,需要有经验丰富的工程师掌控全局,来确保AI跑出的结果是合理有效的。
另一方面,人工智能的优势在于增强,而非创造。它暂时还不具备完全独立思考的能力,其所有的“思考能力”全部依赖于过往数据的整合分析和预测。只有人类智能才能突破从无到有的创造性技术,再利用人工智能颠覆传统认知的极限,转而反哺芯片设计的全部流程,从而实现人工智能与人类智能协同协作、递归完善的良性循环。
文︱郭紫文
图︱网络
...【详细】8月31日,在北京举办的世界5G大会上,工信部部长肖亚庆透露:中国5G终端连接数已近4亿,5G基站数量将突破百万大关。
从用户数来看,今年上半年,中国移动的5G套餐用户数为2.51亿户,渗透率达26.5%;中国电信的5G套餐用户数为1.31亿户,渗透率达36.2%;中国联通的5G套餐用户数为1.13亿户,渗透率达37%。专家指出,目前我国5G网络建设处于规模部署阶段。按照14亿人口估算2023年末5G基站要达到250万以上,因此未来2至3年我国5G网络建设仍将呈现持续推进趋势。
众所周知,5G之前,中国在通信领域一直没有太大的话语权。1G时代,中国比国际最早商用晚了6年,2G时代欠缺核心技术,3G时代逐渐追赶,4G晚时代产业链不断成熟。
但从5G开始,中国大有“赶超”甚至“引领”之势,这也意味着我国的通信行业发展进入一个关键的节点,截至目前,中国累计建设的5G基站占全球的70%,5G连接数占全球的80%,跑在了全球前列。
中国5G领跑全球
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焦点,5G关乎着经济社会发展,甚至一个国家的竞争力。
自2019年商用以来,中国已经建设成为名副其实的5G网络大国。在产业链的共同努力之下,中国交出了一份亮眼的5G答卷,中国的5G网络实现了5个“全球第一”:
全球第一张且规模最大的共建共享5G网络;全球第一个200MHz大带宽高性能5G网络;全球第一张TDD+FDD混合组网的5G网络;全球第一个规模最大规模5G SA网络;全球第一个5G SA共享网络。
2020年至今,虽然全球部分国家或地区的5G商用进度受到疫情的负面影响,但整体来说5G商用网络仍然实现了大幅扩展。
据GSMA智库统计,截至今年3月底,已有62个国家/地区的157张5G网络投入商用,而中国5G的各项相关数据都处于绝对领先位置。
2021年,中国5G网络规模已经形成引领态势。在此基础上,独立组网(SA)成为5G发展的新目标,国内三大运营商均加速向5G SA方向演进,中国正式步入5G发展的新阶段。
向世界传播中国标准
中国5G已然处于世界领先,但也正是因为领先,导致没有案例借鉴,只能不断摸索向前。
5G最大的价值在于和产业的深度融合,赋能千行百业。从2020年中国发布以5G为首的新基建战略开始,5G在产业端落地速度加快。
如今,5G的应用场景已经覆盖工业、交通、医疗、能源等诸多行业,并逐步由单一场景向产业链上下游拓展。很典型的例子是疫情期间,众多行业都遭遇挫折,而5G远程会诊、5G超清直播等得到广泛应用,5G技术在防疫过程中大放异彩。
此外,中国领跑5G,不仅意味着我国通讯技术领先,更重要的是5G可以促进我国工业能力的全面提升,为“中国制造2025”打下坚实的技术基础。5G让万物互通互联成为可能,万物互通让大数据、人工智能有了更大的施展空间。
此外,与5G相关的应用、服务、商业会率先在中国成长、成熟起来,然后相关企业会通过“一带一路”将中国制造、中国服务、中国标准传播到全世界。
...【详细】路透社25日消息,两名知情人士透露,美国已经批准了供应商数亿美元的许可证申请,允许其向华为出售用于汽车零部件的芯片。
报道称,在近几周和近几个月,熟悉流程的人士告知路透社,美国已批准供应商向华为出售用于视频屏幕和传感器等汽车零部件的芯片。
图源sougo
制裁之下,手机业务停滞不前,汽车成为华为押注的输血业务。不过从另一个层面讲,一旦中国的半导体国产供应链有了质的飞跃,对美国半导体供应链也会造成很大的压力,而且从当前中国芯片发展的趋势看,这种场景并非没有可能出现。
顶住禁令大山,决不放弃手机业务
从2019年5月开始,华为经历美国多轮制裁,也从一开始的禁止使用美本土技术相关元器件、停用谷歌GMS服务,逐步发展为对华为芯片业务及5G相关技术的打压。今年3月,美国进一步限制向华为供应的可以用于5G设备的产品,包括半导体天线、电池等零部件。
“美国禁令”之下,华为手机终端业务受到挑战,7月底,华为发布了P50系列两款新手机,不过均只能支持4G网络,而华为更为高端的Mate 50系列,今年大概率不会再发布。
从市场份额来看,华为在今年一季度已经跌出全球市场前五,根据知名市场调研机构Canalys公布的2021年第二季度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排行榜显示,以往稳居前三的华为已经跌出前五,被归为“Others”行列。
华为财报披露的数据显示,2021年上半年,手机所在的华为消费者业务线销量较去年同期萎缩了1201亿元人民币,降幅高达47%。
图源pixabay
随着时间的推移,华为手机芯片库存越来越少,虽然还能够向市场供应手机,但现货不足。
另外,受制于5G射频前端芯片,即便华为能够在新机上搭载麒麟9000 5G处理器,也无法支持5G网络。
无论是只能发布4G手机,还是市场份额大幅下滑,都跟美国的制裁直接相关,但华为也会坚守手机业务的阵地。华为轮值董事长郭平表示,“我相信我们消费者业务能活下来,我们不会放弃手机业务。”他还举例到:华为手机业务受到影响,但在全屋智能、音频、显示设备、运动健康等各个方面都获得了大发展。
维科网认为,华为在核心的手机业务受重挫之下,亟需寻找新的业务增长点来弥补“失血”,造车相关业务或将成为发力方向。
不碰房地产,汽车战略不动摇
房地产、汽车、手机是全球前三大工业领域。
华为说过不会去开发房地产,但业务涉及全屋智能,可以服务到与房地产业务契合度较高的家庭市场。对于汽车业务,郭平强调了华为的一贯战略:华为不造车,帮车厂造好车。
而汽车是全球的第二大产业,华为为车厂提供增值ICT部件,近段时间,手机以及科技企业造车的新闻非常多,小米、滴滴、百度造车的新闻层出不穷,有关“华为造车”的话题此前数度引发行业讨论,但华为不造车的决心却并未动摇。
在是否造车相关问题的回应上,华为多次引用创始人任正非在2020年11月签发的《关于智能汽车部件业务管理的决议》文件,该文件表示,华为不造整车,而是聚焦ICT技术(信息通信技术),帮助车企造好车,成为智能网联汽车的增量部件提供商。并称:“以后谁再建言造车,干扰公司,可调离岗位,另外寻找岗位。”
就在最近的在8月20日,长安汽车旗下阿维塔科技在重庆联合产权交易所挂牌,拟通过公开挂牌增资扩股引入战略投资者。其高层在接受第一财经采访时表示,长安汽车高端智能电动车项目公司将由长安汽车、华为和宁德时代三方共同合资组建,此举被媒体解读为“华为首家参股汽车企业”。
华为随即予以否认,表示其“至今为止并未投资任何车企。未来也不会投资任何车企,更不会控股、参股。凡是议论上说华为造车、或者参股汽车制造行业,均为谣言,勿轻信”。
图源sougo
不可否认,智能汽车确实是当前的重要风口。一方面,是国内每年都在激增的新车销量和新能源汽车的异军突起;另一方面,汽车的智能化以及车联网化成为智慧城市的重要一环,尤其是在智慧化城市进程不断加快的同时,新能源汽车的智能化程度也在飞速提升。中国现在年需求近3000万台车,未来会更多,即便只做中国市场,每年从每台车上平均能够获取一万人民币的收入,市场空间也足够大。如果放眼全球,全世界每年8000万辆的汽车需求,如果都逐步实现智能化,这会让本就拥有强大的国际化布局的华为有更多市场想象空间。
不造车的华为,在车辆智能架构、智能网联、云计算等技术领域却有较深的积累,正深度介入车载操作系统、软件升级服务、出行平台服务等。
7月份,华为在其官网宣布,华为已与大众汽车的一个供应商达成专利许可协议。该协议包括华为4G标准必要专利(SEP)许可,涵盖装有无线连接功能的大众汽车。该协议是迄今为止华为在汽车领域达成的最大许可协议。此外,华为的车企朋友圈还包括赛力斯、长安、北汽等企业,逐渐形成以ICT技术服务为核心的“5G汽车生态圈”。
显然,在手机销量大幅下滑之后,面对来自内部的压力和外部的呼吁,华为并没有改弦更张,跟随今年的这一波造车浪潮,短时期内应该都还是看不到华为汽车。
相比于用卖车来填补手机业务,对于华为而言,加速将过去的供应链“备胎”扶正,系统性地解决供应链的短板问题,才是当务之急。
...【详细】如今,科技已经处于世界的中心,人们的生活与数字技术交织交融。在计算机视觉、加密数字货币、去中心化金融、增强现实(AR)、元宇宙等技术的飞速发展下,对于CPU、GPU、FPGA等工作负载处理能力的要求也逐渐提升。正如英特尔公司高级副总裁兼加速计算系统和图形事业部总经理Raja Koduri所说,强大的计算能力至关重要。
早在2018年,英特尔便提出以制程、架构、存储、互联、安全、软件为六大战略支柱,并明确了计算新时代必要的四大基础计算架构,即标量、矢量、矩阵和空间架构。2021年,帕特·基辛格担任英特尔CEO一职,并宣布了全新的制造战略IDM2.0,随后英特尔公布了其有史以来最详细的路线图,涉及晶体管、互连、封装等技术,持续拓展摩尔定律边界。
Raja表示,无论是高需求工作负载,还是追求创新的客户,都有一个共同的元性能要求。“为了在2025年满足1000x(千倍级)处理能力提升的需求,我们要在每个技术领域,实现至少4倍左右的摩尔定律提升,这些领域包括制程工艺、封装、内存和互连,而架构是将它们与软件结合起来的‘炼金术’。”
工作负载千倍级提升需求
在2021年英特尔架构日上,Raja携手英特尔多位架构师,面向CPU、GPU和IPU,发布了英特尔重大技术架构的创新,全面揭露了英特尔路线图新产品背后的架构细节。
2021英特尔架构日架构创新
首个性能混合架构:能效与性能全面提升
自1978年x86架构诞生开始,英特尔持续完善x86架构生态,拓展其在计算机、服务器等高性能高功耗领域的市场。在本次架构日上,英特尔发布了全新一代的x86内核微架构,包括能效核微架构与性能核微架构,以及首个性能混合架构Alder Lake。
“英特尔的首要目标是,打造世界上极高能效的x86 CPU内核。”能效核微架构(E-Core)此前代号为“Gracemont”,英特尔利用intel 7 优化设计,提升面积效率,进而扩展产品内核数量,最大限度降低能耗,提高CPU能效比。
我们知道,Skylake是英特尔迄今为止最多产的CPU微架构。与之相比,能效核架构在相同功耗下单线程性能提升40%;相同性能时,功耗比Skylake低40%。其次,在吞吐量方面,与运行四个线程的两个Skylake内核相比,四个能效核在性能提升80%的同时功耗更低,或者在提供相同吞吐量性能时,功耗降低80%。英特尔x86能效核的首席架构师Stephen Robinson介绍,高度可扩展的x86能效核架构,应用范围覆盖了从低功耗移动应用到多核微服务等领域。
能效核性能提升
x86性能核架构(P-Core)专为速度设计,突破了低时延、单线程应用性能限制。据英特尔性能核首席架构师Adi Yoaz介绍,性能核架构前身为“Golden Cove”,专注于实现CPU架构性能提升,不断完善AVX矢量加速硬件、指令集架构(ISA)性能,为低TDP笔记本电脑、台式机、数据中心提供全面的支持。此外,该架构以“更宽、更深、更智能”的特性,提高了指令执行的并行性及通用性能。在频率相同的情况下,与Cypress Cove内核架构相比,性能核架构对大范围工作负载实现了19%的处理能力提升。
性能核性能提升
将上述能效核与性能核的优势相结合,英特尔在一个系统中实现了两者的最佳结合,兼具高可扩展性、多线程、低时延特性。通过硬件线程调度器,英特尔将能效核与性能核无缝衔接,协同运行,最大限度提升系统的能效与性能。这就是英特尔首个性能混合内核架构Alder Lake,据英特尔Alder Lake首席架构师Arik Gihon透露,基于该架构的产品也将在今年开始出货。
首个性能混合内核架构Alder Lake
“支持如此广泛的功率设计和性能是一项艰巨的芯片设计挑战,英特尔通过业界一流IP,实现了晶片级可配置,全面优化性能和效率。”Arik Gihon表示,英特尔Alder Lake基于intel 7制程,通过单一可扩展的SoC架构,支持所有客户端细分市场。
全新独立显卡架构,发烧友级别性能提升
较之集成显卡,独立显卡更能释放潜能。从第9代到Xe-LP,英特尔已经连续两年将显卡性能逐年翻倍。今年,英特尔依然关注显卡的性能和质量,专注于构建内核驱动程序本身的设计,并推出了Xe HPG独立显卡微架构,为游戏和创作工作负载提供了发烧级的高性能水准。对游戏玩家来说,英特尔独立显卡结合所有视觉元素,生成了近乎真实的视觉效果。
从引擎核心到逻辑设计,Xe HPG微架构进行了全面的升级和优化,完成了代码重构,独立显卡本地内存利用率也得到优化,支持硬件光线追踪、网格着色和采样器反馈。为满足高质量渲染,英特尔研发了易于集成的XeSS API,通过深度学习来提升渲染分辨率和质量。与Xe-LP的 Iris Xe Max 产品IP相比,Xe HPG将相对运行频率和每瓦性能分别提高约1.5倍。
Xe HPG性能提升
针对Xe HPG微架构,英特尔还打造了Xe内核,包括16个矢量引擎和16个矩阵引擎(XMX)。其中,矩阵引擎能够加速AI工作负载,实现高性能、高保真的游戏体验,是英特尔Xe HPG实现高效计算的关键。
基于Xe HPG架构,英特尔推出Alchemist系列SoC,拥有出色的可扩展性和计算效率。据悉,该产品将于2022年第一季度上市,并采用英特尔锐炫(Intel ArcTM)作为新的品牌名。
数据中心架构新标准
面向数据中心领域,英特尔在技术模块上的研发投入长达数年。本次架构日上,英特尔着重介绍了下一代至强可扩展处理器Sapphire Rapids、基础设施处理器(IPU)Mount Evans,以及面向百亿亿次计算的GPU Ponte Vecchio。
“我们正处于一场基础建设革命中,计算本身与如何提供计算同样重要。英特尔不仅提供从边缘到云的计算能力,同时也为用户提供建设数据中心的方案。”近期,在Six Five峰会上,英特尔发布了IPU基础设施处理器,将基础设施与用户工作负载隔离,让用户更好地管控CPU,也为基础设施功能减负,提升架构灵活性和吞吐量。
在提升计算能力方面,英特尔首席数据中心架构师Sailesh表示,Sapphire Rapids将为数据中心架构树立新的标准,对计算性能和并行工作负载进行优化和提升。该处理器以模块化分区架构为核心,采用英特尔嵌入式多芯片互连桥接(EMIB)封装技术,能够保持单晶片接口优势,拥有高可扩展性、低时延和高横向带宽等优点。
Sapphire Rapids
英特尔另一项为数据中心提升计算能力的方案基于Xe HPC微架构的Ponte Vecchio芯片。英特尔Ponte Vecchio首席架构师Masooma Bhaiwala表示,该芯片是英特尔历来最复杂的芯片,更像是包含诸多芯片的集合。英特尔将计算单元、Rambo单元、Xe链路单元以及包含高速HBM内存的基础单元通过高带宽互连进行组装,实现单元之间低功耗高速连接。
Ponte Vecchio
在吞吐量计算密度与对高带宽内存的支持方面,英特尔连续十年都处于落后地位。作为英特尔缩小差距的杀手锏,Ponte Vecchio芯片在每秒浮点运算次数和计算密度上已经具有业界领先优势。
总结
在2021英特尔架构日上,英特尔CEO 帕特·基辛格表示:“我们的战略和执行都在加速,我们正为英特尔创新与技术领先的新时代描绘蓝图。英特尔在软件、芯片和平台方面的深度与广度,在封装和制程工艺方面的技术,以及在大规模制造上的实力,赋予英特尔独特的位势,去抓住这一巨大的增长机遇。”
面向CPU、GPU、IPU等多个方向,从边缘和终端设备到网络、再到云,英特尔专注研发最优架构及平台创新,以迎接日益艰巨的高性能计算挑战。
...【详细】前言:
一场安全事故、一位车主离世,将蔚来乃至整个新能源汽车行业推上了风口浪尖。随着事故继续发酵,人们对于[自动驾驶]的质疑只会越来越多。
作者 | 方文
图片来源 | 网 络
特斯拉也不例外,大量的安全事故让它饱受批评。在这种情况下举办的特斯拉AI日,自然会成为新的话题中心。
8月20日的[特斯拉AI日]活动也标志着智能汽车的赛道终于和机器人的赛道重合。
纯视觉自动驾驶方案和Hydra Nets:一切为了纯视觉化能力
特斯拉纯视觉自动驾驶系统通过 8 个1280×960 12-Bit HDR 36Hz 摄像头的数据输入进单个神经网络中,整合成 3D 环境的感知,这被称为 Vector Space。
特斯拉纯视觉方案, 基本构建原则是把自动驾驶系统看作一个生物,有眼睛、有神经、有大脑。
他们从头设计了神经网络,按照生物视觉方法去建模,并利用多头路线,其中包括相机校准、缓存、队列和优化以简化所有任务。
为了实现更强大且精准的驾驶辅助系统,特斯拉将采用更加先进的多任务学习Hydra Nets神经网络架构,并通过全车8个360°摄像头来获取道路信息为神经网络学习提供更出色的条件。
其希望能够打造一个类似动物视觉皮层的神经网络连接,模拟大脑信息输入和输出的过程。
特斯拉的视神经网络技术,通过摄像头以纯视觉的方式感知实际场景,经过不断训练和学习使得视神经网络能拥有更强的道路预测能力,从而更像人类驾驶员。
这有效地使特斯拉能够更快地标记数据,同时即使存在遮挡也可以保障车辆安全准确地导航。
而现在的纯视觉算法[Hydra Nets]基于不同摄像头的视觉内容进行识别的,而且训练和推断是端到端的。
该算法将多个摄像头的视觉内容转变为向量空间和道路特征。
有了更强大的算力支撑,纯视觉的完全自动驾驶能力将更快的实现。
神秘超算Dojo:革命性架构不断训练AI
2020年8月,马斯克表示正在研发一款名为[Dojo]的神经网络训练超级计算机,将主要处理从特斯拉汽车在路上获得的海量视频数据。
Dojo采用了自研的芯片和为神经网络训练优化的计算架构,而非GPU集群。
它采用了创新的架构,将算力分布在复杂的网络构造中,实现了极高的算力、高带宽、低延迟的网络吞吐量。
Dojo的训练CPU属于ASIC芯片,专注于人工智能训练,采用7纳米制程,可以实现1024GFLOPS的BF16算力,在芯片周围的四向都有4TB/s的传输带宽。
特斯拉宣称它的效率超过了现有的GPU和TPU,其主要的优势是在带宽上。
与常见的CPU或是GPU相比,Dojo舍弃了大量功能模块,加入了更多计算模块,以换取更高的算力和效率,更适合计算类型相对固定、计算精度较低,但计算量十分庞大的AI领域。
在实际的算力表现方面,活动中展示的Dojo D1芯片模型,其运算能力能达到每秒362万亿次浮点运算。
未来如果将更多的Dojo D1芯片拼接在一起,结果可想而知。
特斯拉利用Dojo,在云端模拟了一个十分贴近现实的世界,用来训练自动辅助驾驶技术。
与此同时,特斯拉还围绕这套计算系统构建了完整的软件堆栈,深度学习框架用的是PyTorch。
DOJO还能进行模块化组装,多个芯片间无缝衔接,组成超大规模的计算阵列,一个集合了25块DOJO芯片的训练模块。
而且马斯克这个DOJO只做一件事,训练AI。可以理解为它被拿去专门训练辅助驾驶系统Auto Pilot和FSD。
DOJO项目负责人说,特斯拉DOJO是史上最快的AI训练计算机。而且在同等功耗下,DOJO比现有计算机性能提升4倍、能效提升1.3倍、碳足迹只有原来的1/5。
这个基于大量视频训练AI算法的DOJO超级计算机,将于明年投用。
然后把这些数据交给DOJO,DOJO就可以实时绘制车周围的环境图,并且据此给车辆发出相应的指令,注意这里的关键点是实时。
无论是特斯拉Autopilot还是FSD,或者是别的新能源车企,目前也都只是辅助驾驶的领域,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动驾驶功能,而DOJO的成熟应用可以加速从辅助驾驶到自动驾驶的过度。
图片而DOJO就像是围棋领域的阿尔法狗,它专注于自动驾驶领域,所以甚至可以超过人类驾驶员,成为自动驾驶车辆的全能领航员。
Tesla Bot人形机器人:[秀肌肉]背后的技术支撑
现阶段的辅助驾驶需要人类随时准备接管,更像是人辅助车,而不是车辅助人。
按照特斯拉的设想,基于AI的汽车的视觉感应系统应该如同人体系统一般。
按照马斯克的预想,Tesla Bot会继承特斯拉的车机系统,包括辅助驾驶等,能根据周边的环境做出不同的动作,最终完成原本只能由人完成的体力劳动。
特斯拉这款人形机器人,身高约为1.72米,体重为56.7千克。按照官方的说法,它最多能够携带20千克的物品,同时能够以约5英里/每小时的速度进行移动。
这款人形机器人将沿用特斯拉工厂自动化机器的使用经验,并利用该公司的Autopilot驾驶员辅助软件所使用的一些硬件和软件。
而此次特斯拉在人型机器人领域的尝试能否得到市场青睐,重点也不在于人的形态,而是其实用性是否能满足更多场景和需求。
单从特斯拉AI日上展示的相关产品来看,人形机器人可能只是特斯拉展示新技术的工具。
特斯拉或许在向外界传递一个信号,那就是自家汽车上的核心技术,应用到机器人领域同样很牛逼。
实际上,这款人形机器人可能只是为了展示特斯拉的超算DOJO以及FSD全自动辅助驾驶系统。
结尾:
特斯拉用一款人形机器人吸引了眼球,但这台机器人背后是视神经网络技术、Dojo超级计算机和Dojo D1芯片,这是特斯拉在人工智能领域推动完全无人驾驶和行走机器人的基石。
如今,特斯拉造出自己的AI超算,训练AI模型将不断提速,通过更多的场景、案例,最终实现更安全的自动驾驶功能。
通过视觉为汽车和机器人数字化周边景像,这是马斯克的技术路线。
部分资料参考:机器之心:《很突然、很惊艳,马斯克公布特斯拉人形机器人,自研超算Dojo亮相》,爱范儿:《刚刚!特斯拉发布史上最快计算机,还有一个神秘机器人,真「钢铁侠」要来了吗?》,差评:《马斯克昨天发了个芯片,还想造世界第一超算。》,雷科技:《为了宣传自家计算机和FSD,特斯拉做了个“人”》,好奇橙柿:《机器人的背后,是特斯拉对自动驾驶的野心》
...【详细】每到财报季,大厂的财报数据总能引起一阵“羡慕嫉妒恨”。因为在他们的财报中总能窥探出很多“秘密”,包括经营数据以及外界最“关心”的员工平均薪酬。
8月18日,腾讯公布了2021年二季度财报,财报显示,今年二季度腾讯营收1383亿元,同比增长20%;净利润为426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9%;第二季度调整后净利润为340亿元,同比增长13%。
根据财报显示,今年上半年腾讯的总营收为2735.62亿元,同比增长23%;净利润为903.54亿元,同比增长46%;经调整后净利润为671.57亿元,同比增长17%。
作为互联网的绝对头部企业,仍然保持着两位数的增长,对于市场来说已经是超出预期了。
但实际上,今年以来以腾讯和阿里为首的互联网企业“日子”是真的不好过。这既有外部因素也有内部因素。
今年以来,腾讯的股价已经下跌超22%,如果从最高点算起腾讯已经下跌超过了42%,如此大幅的下跌且并没有止跌的迹象。
那么,财报发布之后是否会有一波止跌回升呢?
另外,今年因为游戏的问题,腾讯再次被抛到了风口浪尖之上,未来调节的方法也可能是取消对互联网的税收优惠政策。
此外,本季度财报腾讯也是首次披露了12岁以下玩家的游戏流水占比。
根据腾讯披露的数据,今年二季度16岁以下未成年人对其在网络游戏流水的占比为2.6%,其中12岁以下未成年人的占比仅为0.3%。
同时腾讯还表示,公司一直致力于为游戏行业打造健康的游戏环境,并且进步一加强了在中国对未成年人的保护措施。
腾讯因为游戏被炮轰已经不是一次两次了,这种情况几乎每年都会发生,而且从营收的角度看,16岁以下用户占比非常少,但是引来的“麻烦”却是最多的。目前腾讯已经完全禁止了12岁以下未成年的游戏消费行为。
我认为,未来如果再出现类似的事件,那么腾讯可能会完全限制16岁以下青少年游戏充值的行为。
且从2021年二季报来看,二季度腾讯游戏收入为430亿人民币,增幅为12%。同其他业务板块对比游戏板块的增幅实际上是放缓的。此外,腾讯在财报中还明确地提到了“双减、双打”,估计此后对于未成年保护工作也会成为其他互联网大厂的一项“标配”。
最后,腾讯的人均收入也是外界普遍关心的问题。根据财报显示,截至2021年6月30日,腾讯的员工总数为94182人,薪酬支出为443.88亿元,也就是说腾讯员工平均薪酬为47万元,平均到每个月约为8万元。
这么高的薪资,果然是别人家的公司。
同腾讯财报一起发布的还有一份公告,腾讯称,继投入500亿元启动“可持续社会价值创新”战略后,腾讯宣布再次增加500亿元资金,启动“共同富裕专项计划”,并深入结合自身的数字和科技能力,在诸如乡村振兴、低收入人群增收、基层医疗体系完善、教育均衡发展等民生领域提供持续助力。
对于互联网巨头而言,过去二十年的发展,成就了今天的市场地位,成为行业龙头之后,社会责任就成了和企业发展同等重要的事情,所以,未来十年,腾讯、阿里等企业除了企业发展,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同样也是他们的发展重心。
...【详细】8月18日,百度世界大会2021上,百度宣布自主研发的第二代百度昆仑AI芯片——昆仑芯2实现量产。
据介绍,昆仑芯2采用7nm制程,搭载自研的第二代XPU架构,相比一代性能提升2-3倍,适用云、端、边等多场景,未来将在自动驾驶、智能交通、智能助手等多个场景大显身手。
值得一提的是,昆仑芯AI芯片除了拥有自研XPU架构及多项自主设计,也已与飞腾等多款国产通用处理器、麒麟等多款国产操作系统以及百度自研的飞桨深度学习框架完成了端到端的适配,拥有软硬一体的全栈国产AI能力。
2018年7月百度AI开发者大会上,李彦宏宣布百度将推出自研AI芯片昆仑。
昆仑芯片的定位是通用AI芯片,2019年12月,百度对外宣布首款用于云计算和边缘计算的昆仑1代AI芯片完成研发。
百度称,昆仑1在低于150瓦的功率下能够实现256TOPS的INT8处理能力,以及每秒260万亿次定数运算性能,与英伟达V100S和寒武纪同期推出的思远270相比,算力领先。
2020年年底,百度首席技术官王海峰透露,昆仑1量产超过2万片并实现规模化部署,预计昆仑2将在2021年上半年量产。
来源:快科技
...【详细】8月20日,特斯拉AI日发布会在其美国加州总部召开。本次发布会展示了特斯拉在自动驾驶感知和决策方面的最新技术成果,其中自研的AI训练Dojo D1芯片和超级计算机Dojo成为发布会重点,同时推出了特斯拉的下一个大型项目:特斯拉Bot机器人。
如今,特斯拉已经不满足于被大众定位为新能源汽车公司,马斯克着重强调,特斯拉是一家人工智能机器人公司。
不可否认的是,特斯拉的自动化能力很强,诸多成熟技术都可以复用到制造机器人之中,再以雄厚的AI能力托底,特斯拉正在打破大众对其新能源汽车企业的认知,也意味着特斯拉将在人工智能领域有更多动作。
Dojo让自动驾驶变成可能
特斯拉一直标榜自家的电动车具备高度自动化的辅助驾驶能力。
具体到技术层面,特斯拉介绍了「视神经网络」技术,通过摄像头以纯视觉的方式感知实际场景,经过不断训练和学习使得视神经网络能拥有了更强的道路预测能力,从而实现自动驾驶。
相比过去通过图片作为场景感知的方式,视神经网络技术能实时绘制实景地图,更精确地监测周围环境及物体。
而要想更加真实地复刻现实场景,必然需要海量的数据支撑,在本次发布会中,特斯拉也向外界展示了数据积累,在绘制实景的过程中,特斯拉使用了10亿个图形数据,同时对50个国家进行视频数据收集,以进行自动驾驶算法训练。
同时特斯拉还重新设计迭代了神经网络,利用了多头路径,包括摄像机校准、缓存、队列和优化以简化所有任务。使得特斯拉可以在行驶时有效地实时绘制地图。
大数据背后,必然要用到AI来训练,依托AI,特斯拉抛弃了各种雷达,仅采用纯视觉实现自动驾驶,而指导这一切的大脑变得尤为重要。
于是,特斯拉研发了DOJO超级计算机以及D1超算芯片来支持自动驾驶。
DOJO超级计算机的内核是D1,每个DOJO由25颗D1芯片组成,形成36TB/s的带宽和9PetaFLOPS(9千万亿次)算力。
未来,DOJO还可以组合成为全球最强算力的超级计算机集群,特斯拉 Dojo 项目负责人 Ganesh Venkataramanan 表示,Dojo 有望成为地球上最强大的超级计算机之一。
作为DOJO核心的D1芯片基于7nm工艺,包括500亿个晶体管数量,内建354个训练节点,仅内部的电路就长达17.7公里,BF16精度下算力高达362TFLOPs,片上带宽10TBps/dir,而将25块D1芯片组合在一起,就构成了最终版的Dojo。
在应用时,120 个这样的 D1 芯片区块被整合为一个 ExaPOD,顾名思义,它有每秒超过 1 亿亿次的运算能力(10 的 18 次方),这是目前世界上最快的 AI 训练计算机。
特斯拉Autopilot工程主管Milan Kovac介绍道,目前DOJO有超过50万个训练节点,每个模块算力为9 petaflops,每秒36 TB的区块外带宽。
值得一提的是,性能如此强劲的芯片,功耗却只要400W,D1芯片在降低功耗的同时,还大幅提升了算力,让下一代超级计算机的算力有望提升十倍以上。
这些芯片可以帮助训练模型从特斯拉汽车内的摄像头收集的视频源中识别各种项目。模型训练需要大量的计算工作。“我们应该在明年让 DOJO投入运营,”首席执行官埃隆马斯克说。
更为疯狂的是,DOJO所有的潜能都只用来做一件事:让自动驾驶成为可能。
机器人是特斯拉AI日最大彩蛋
如果说DOJO超级计算机和D1超算芯片是特斯拉AI日最大的亮点,那么特斯拉Bot机器人就是最大的彩蛋。
据悉,特斯拉Bot机器人将有 1.72 米高,56.6 千克重,机器人的脸上有一个屏幕,以显示有用的信息。此外,它还将拥有人类水平的双手,四肢则使用 40 个机电推杆进行操作,有两只脚,支持反馈感应,以达到平衡和敏捷性。
而且特斯拉机器人还搭载了装配在特斯拉车型上的AI设备,比如自动驾驶辅助的摄像头将为机器人提供视野,而全自动驾驶计算机将作为机器人的内部中枢部件,协调各个部位的运转和协作。此外机器人将利用多摄像头组成视频神经网络,该功能具备的规划、标签、模拟以及配套工具将用于提高机器人高效地运行、准确地执行任务。
马斯克表示,制造机器人是合乎特斯拉的产品逻辑,因为特斯拉汽车是机器人,特斯拉已经是“世界上最大的机器人公司”。
也许在明年“某个时候”,特斯拉会推出特斯拉Bot机器人的原型,而且还将利用DOJO超级计算机的训练机制来改善机器人的功能。
而谈及推出特斯拉Bot机器人的初衷,马斯克还在发布会上说到,“未来虽然不缺乏劳动力,但体力劳动将是‘一种选择’。”机器人将替代人类进行一些体力劳动,特别是很多枯燥和不安全的工作。
...【详细】